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校方。对于滥用电子产品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也当细化规则、加强监管、加强问责
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小学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其实,这并不是新规。早在2021年5月,教育部官网就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要求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2018年,教育部也曾有过类似规定。
明明有规定,规定也实施多年,如今为何还要专门发出通知加以强调?这是因为,在现实中,教学依赖电子产品依然是常见的现象。有教育学者直言,很多中小学在进行教育创新时,都把利用电子产品教学作为创新的指标,一些教师动不动就布置电子作业,或要求学生下载某款APP。显然,尽管明令限制,但“下有对策”的情景,也可谓突兀。何况,“教学总时长的30%”如何界定、谁来衡量,在基层也往往难以明确。
强化规定落实很有必要。第一,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利于学生视力保护。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使用电子产品被受访者视为中小学生近视的最大原因。但现实中,中小学生沉迷电子产品的现象并不鲜见,引发人们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电子产品的使用率若是不减反增,无疑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伤害。毕竟,孩子们每天的用眼时长和能力是有限的,课堂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将给孩子们造成极大用眼压力;第二,过于依赖电子产品教学的方式,也值得反思。电子产品的出现,为教学带来技术便利,这是事实,但电子产品不该成为教师的“替身”。教学是一门科学,电子产品的使用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能成为核心手段,否则就可能产生教学惰性;第三,电子产品过度使用,会压缩纸质作业空间、增加电子产品需求、给家长造成经济负担。近年来,个别地方爆出过教师要求学生人手一部电子产品之事,理由便是“便于教学”。
面对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情势,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纠正依赖电子产品教学的做法,刻不容缓。这既是为了切实保护好青少年的视力,也是为了引导教师走出教学误区,提升教学质量。
要让规定落到实处,既要鼓励教师跳出“唯电子产品”的意识框架,也要引导学校方面客观看待电子产品的作用。显然,之所以此种风气长期存在,和一些学校的默许甚至鼓励分不开。可以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校方。对于滥用电子产品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也当细化规则、加强监管、加强问责。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