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晚,“张艺谋说对电影解说短视频很无语”冲上热搜,相关话题引发热议。
张艺谋认为,电影院观影的仪式感与沉浸感是线上无法替代的,他希望大家能共同守护这份独特的电影体验,“你最好别在手机上看,你最好别看那个三分钟介绍。我觉得实在很无语啊,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看到这个就很难过。”
虽然劝大家进电影院看电影,不乏张艺谋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为了“再生产”的私心,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无语”也引人深思:短视频电影解说仅仅消解着严肃电影业吗?
不可否认,不少博主花了很大的精力制作精品解说,传递自己的见解与洞察。但显然,充斥着网络空间的,是另一种“短剧化”的电影解说:小美、小帅的人物简称,故作玄虚的“uc式”标题与悬疑化开头、千篇一律的AI配音、以核心故事为条线的混剪……最终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被浓缩成几个短视频片段。
这很难说是严格的电影解说,而像是开了十倍速的速览,恍惚间我甚至以为是最近流行的微短剧:都是直冲脑门的高潮、一个接一个的爽点。过于紧凑的节奏与叙事风格,压缩着思考与回味的空间,如吃下一罐十倍浓缩的“电影罐头”,“消化不良”便在所难免。
这类解说异化了电影解说的初衷,当解说被窄化为故事的投递,电影业也就被消解了——电影业所追求的艺术与审美、适当的留白以及与观众人生的互文,都毫无意义。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类微短剧正快速侵蚀着公众的专注力。常看到不少人吐槽,说看了短视频解读后,看电视、电影,都有一种强烈的“倍速冲动”:“没有耐心完整看完一部电影了”。
当然,也不妨“回马枪”一句,公众进电影院容易,但我们的电影业又准备以什么层次的作品拴牢他们的心呢?
南京 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