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生活苏州

一碗羊肉汤,富裕一方百姓

▶藏书羊肉 木渎文旅供图

初冬,天气渐凉,这时没有什么比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更能温暖人心。一口汤下肚,从头到脚都暖烘烘的。在苏州,吴中区木渎镇藏书地区的羊肉最是远近闻名,肉质细腻,酥而不烂,且有一股淡淡的木香气。眼下,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一碗碗羊肉汤,带动了产业“香飘四溢”,为乡村振兴注入无尽的活力。

地道美食传承悠久,成为农文旅发展关键一环

木渎藏书,其地西南有穹隆山景区,东北有天池山景区,山清水秀风景绝美,丘陵山地为当地养羊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藏书羊肉历史悠久,起初以担卖或摊卖为主,直到清朝末年,人们才开始在苏州城内开店经营,俗称“羊作”。

历经百年,藏书羊肉已声名远扬。当地人守心守业,将藏书羊肉的制作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傅晓明是吴中区首位“藏书羊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经营的羊肉馆创始于1898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是6代传承。“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一直不断学习研究藏书羊肉的制作技艺。”傅晓明说。

其首创的“庆泰羊蹄”在首届苏州农家菜比赛中荣获金奖,“庆泰一块肉”被江苏省烹饪协会授予“江苏当家菜”称号,“老庆泰全羊宴”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名宴”称号,“老庆泰蒸饺”获得“苏州三十名小吃”称号。“作为一个藏书的农民,我对家乡、对藏书羊肉有着深厚的情感。”傅晓明表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有新鲜血液的加入,期待每一位手艺人都能开拓传承与创新的新天地。

在藏书,像这样靠手艺传承下来的老店随处可见。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大炮羊肉店是本地人常去的“心头好”,虽然地理位置比不得商业街区的热闹,但从来不担心客源,全靠熟客介绍,口口相传。作为传承30多年的老店,三星羊肉馆依旧采用传统的木桶烹制新鲜的现杀山羊,无论是白烧羊肉还是红烧羊肉,都是让人放不下筷子的宝藏美食,周边城市的食客纷纷慕名而来。

藏书羊肉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技艺和地域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对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游客们在游览木渎风光之余,品尝这些特色美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使得藏书羊肉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

专业化经营与时俱进,带动乡村产业“香飘四溢”

如今的藏书羊肉,已成为江南地区一块响亮的“金字招牌”。2008年,木渎藏书被认定为“中国羊肉美食之乡”,藏书全羊宴被收入“中国名菜大典”。2016年,“藏书羊肉制作技艺”被认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藏书羊肉也成为引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走进善人桥村,羊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繁荣的乡村图景。据了解,全村1116户家庭中,约有30%的村民投入到羊肉相关工作中。

吴中区木渎镇善人桥村党委副书记邹建明介绍,从产业规模来看,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等各地邻近城市在内,现已有1700余家藏书羊肉店,其中600多家位于苏州。这些门店带动了约15000人的就业,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店铺的平均年收入可达30万元左右,每年用于制作藏书羊肉的羊数量超过60万头。

由此可见,藏书羊肉产业对于善人桥村的经济振兴作用。这种产业模式为村民们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和可观的收入,使得乡村振兴不仅停留在愿景中,更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上。

为了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促进“藏书羊肉”品牌的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2004年,苏州市吴中区藏书羊肉产业协会成立,围绕产业发展、非遗保护、资源整合、市场规范等方面不断努力。作为村党委副书记,同时也是协会会长,邹建明对藏书羊肉这个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我们希望藏书羊肉能成为更多人熟知的地方名片,不仅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流行,还能走向更广泛的区域和国际市场。”

未来,这片致富的“中国羊肉美食之乡”还计划与龙头型领军企业合作,建设“藏书羊肉产业园”,旨在打造融合品牌宣传、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科普教育、餐饮购物、互动体验、电商销售于一体的农文商旅综合体,进一步带动产业的效益增长和品牌升级,并为木渎镇全域旅游添砖加瓦。

何洁 徐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