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7版:小记者

寻韵话东坡 龙城情缘多

博爱小学开展人文历史主题讲座

范炎培老师为博爱学子揭开常州苏东坡的不解之缘

10月30日中午,常州公益助学联合会·现代快报携手邀请常州地方文化研究专家范炎培老师来到博爱小学,为同学们揭开了一段关于常州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不解之缘。

范炎培老师以他那低沉浑厚且极具感染力的嗓音述说着,仿佛在我们面前打开了历史的厚重长卷。在范老师生动的讲述下,苏东坡这位宛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于中国文学浩瀚天空的巨匠形象,在我们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苏东坡堪称文学上的全才,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的诗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这般豪迈奔放、气势磅礴,又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样婉约细腻、情感真挚,才情展露无遗。当他初次踏上常州这片土地,就被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常州仿佛成了他心灵休憩的港湾。他在此留下了诸多传世的诗文墨宝,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活动接近尾声时,范老师亲自带领我们用常州吟诵的方式朗诵苏东坡的诗篇。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州吟诵,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就像一条神奇的时空隧道。我们在那悠扬的音韵中,仿佛与苏东坡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五(1)班 张佳琦 指导老师 陆映月

苏东坡与常州的渊源始于他的贬谪生涯。他一生被贬黄州、海南、岭南等偏僻之地,掌权派将他越贬越远。他在江南游历时,发现常州景色宜人、人民热情,就选择将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处。

苏东坡在常州时,办学堂、兴文化、修水利、改农田,为百姓排忧解难的同时,也推动了常州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常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常州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但苏东坡的精神和文化仍然在这里熠熠生辉。位于前后北岸的苏东坡纪念馆就完整地展现了苏东坡的光辉一生和常州情缘。

苏东坡与常州有着一段不解之缘。他给予了常州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常州的小学生,我们要学习苏东坡身上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品质,为城市的发展与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五(1)班 汪珺淳 指导老师 陆映月

我有幸深入了解了古代文人苏东坡与我们常州之间那份奇妙的缘分,内心深受触动。此前,我对苏东坡的印象仅停留在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上,但从未想到他与常州之间竟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

苏东坡将常州视为自己心灵的归宿,在这里他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并留下了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创作的诗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常州深沉的爱,让我仿佛能看到他在这片土地上漫步思索的身影。

苏东坡在常州的岁月,宛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画中有他的欢声笑语,也有他的黯然神伤。我为能生活在常州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而感到无比骄傲。因为这里不仅有苏东坡留下的足迹,更有他那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五(3)班 陈宇涵 指导老师 华抒艳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多次被贬谪。但在这些困境中,苏东坡并未被命运击倒,而是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去面对。他将人生的苦涩化作了笔下优美的诗词,将对生活的热爱融入每一次的困顿之中。

范先生用他那独特的乡音演绎了苏东坡诗词,真是别具魅力,我的心随着每一个字节跳动,苏东坡那乐观豁达的身影变得鲜活起来:其双眸似含盈盈笑意,肤色白皙,体态微胖……

尽管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但这趟心灵之旅对我而言,却如同一场别具一格的言语盛宴。苏东坡的豁达、对百姓的尊重,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保持善良与乐观,不忘尊重每一个人。

五(6)班 林希 指导老师 庄之雨

范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我对北宋文学家苏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苏轼在逆境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天派精神。

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年纪轻轻就考到了进士,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由于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面对一穷二白的黄州,他没有消极悲观,反而向官府申请了10亩地,带领大家一起开荒种粮,解决了温饱问题。除了种粮,他还喜欢研究美食,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东坡肉就是在这个时候由苏东坡发明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想:正是东坡居士超然物外的心态和对生活的乐观豁达,才支撑着他在这孤独寂寞、颠沛流离的世道中书写了属于他自己的壮丽诗篇。回想自己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比如考试没考好、仰卧起坐不达标等就垂头丧气,与苏轼的经历比起来,似乎都不值一提了。

五(7)班 宫熙霖 指导老师 顾燕茹

活动一开始,老师便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人文荟萃的时代。他生动地讲述了苏东坡如何因仕途坎坷而多次来到常州,每一次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常州的美景,更表达了苏东坡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听着老师的讲述,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苏东坡笔下的常州,既有“半壕春水一城花”的柔美,又有“烟雨暗千家”的朦胧。这些诗句不仅让我对常州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苏东坡的文学才华有了更深的敬仰。

随后,老师还为我们带来了一段传统吟诵,这是关于苏东坡在常州生活的一段艺术再现。吟诵的曲调悠扬,动作传神,让人沉浸在优美的诗词里。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了解了苏东坡与常州的故事,还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深深地被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也为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五(7)班 桑若涵 指导老师 顾燕茹

苏东坡的一生,恰似惊涛骇浪中的扁舟,大起大落。他有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仿若能在挫折中寻得生活的真味,真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而常州,于他而言,是心灵的归宿。当他从杭州调任至常州,恰逢大年夜,“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他选择停在常州城外,宁可独自在孤舟中守岁,也不愿惊扰城中官员和百姓,此等胸怀与境界,怎不令人动容?那艘小船停留之处,便是如今承载着他无尽故事的东坡公园。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也被苏东坡的传奇人生所吸引了呢?走进他的世界,探寻他在诗词、书法等艺术领域的璀璨成就,才能感受东坡先生那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的伟大灵魂!

五(10)班 姚卓航 指导老师 徐香

在小记者的活动上,我听到了关于苏东坡和常州的故事。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慈祥的老人。他微笑着说:“我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我兴奋地回答:“哇,你就是东坡先生啊!我最喜欢你的诗词了!我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

东坡先生温和地答应了。我好奇地问:“东坡公园的舣舟亭有什么故事吗?”他开始讲述:“那得从1073年说起。那年,我要去常州和润州发救灾粮食,任务很重,时间又紧。我在半年里来回跑,连除夕夜都不能回家。除夕那天下午,我的船到了常州城东边。我让大家停船,不要继续前进。船上的人都不明白,因为离常州城只有几里路,只要通知常州官府,就能上岸休息了。但我知道,那天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如果让大家知道我来了,会打扰他们。所以,我独自一人在城外的荒野里过了除夕夜,还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东坡公园的舣舟亭就是为了纪念这段经历。”

五(11)班 杨忆歆 指导老师 宋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