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 构 类
Top1
《好女人的爱情》
[加]艾丽丝·门罗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Top2
《甲马》
默音
浙江文艺出版社
Top3
《呼吸》
孙甘露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Top4
《七个证人》
[日] 西村京太郎 著
新星出版社
Top5
《儿女风云录》
王安忆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Top6
《维吉尔之死》
[奥地利]赫尔曼·布洛赫 著
译林出版社
Top7
《天鹅旅馆》
张悦然 著
上海三联书店
Top8
《五秒钟是什么概念》
锦璐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Top9
《日暮时分》
[韩] 黄晳暎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Top10
《脆弱的人》
[瑞典] 亚历克斯·舒尔曼 著
南海出版公司
非 虚 构 类
Top1
《同怀:鲁迅与共产党人》
阎晶明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Top2
《唐诗光明顶》
王晓磊(六神磊磊) 著
文汇出版社
新经典文化
Top3
《论哲学家》
[法]阿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Top4
《消失的多巴胺》
[英] 塔尼斯·凯里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Top5
《血与蜜之地:穿越巴尔干的旅程》
刘子超 著
文汇出版社
Top6
《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
黄会林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Top7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
左娅 著译
中华书局
Top8
《从提问到输出》
[日] 上野千鹤子 著
文汇出版社
Top9
《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
曾孝濂 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Top10
《狄更斯传》
[英]彼得·阿克罗伊德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乔治·斯坦纳 眼中的“师生关系”
□思郁
哈佛大学有个非常有名的诺顿讲座,是为了纪念艺术史教授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而设立的。每年都会邀请一位世界知名学者围绕“广义诗学”的主题,连续做六次演讲。这个系列讲座囊括了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各领域内最杰出的艺术家,也很快结集出书。比如文学领域当中有卡尔维诺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博尔赫斯的《诗艺》、翁贝托·埃科的《悠游小说林》、奥尔罕·帕慕克的《天真的与感伤的小说家》、切斯沃夫·米沃什的《诗的见证》,等等。这个系列今年又新添了一本——斯坦纳的《大师与门徒》。
斯坦纳是20世纪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是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比如大师级的批评著作《语言与沉默》,关于俄国文学的批评文本《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翻译理论集大成著作《巴别塔之后》以及他的自传《斯坦纳回忆录》等。《大师与门徒》与他那些厚实的著作不同,斯坦纳用六次演讲梳理了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师生关系”。
在斯坦纳看来,“老师/学生”这种关系,自古依然,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有传承、有学习和教育,这种师生关系扎根于各种历史现实当中,它从来不单单属于文学领域,师生关系都深植于各种训练与传授之中,无论是艺术、音乐、科学、运动,甚至军事训练等,都存在着教与学的各种纠缠。我们理想中的师生关系、模范师生的代表,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柏拉图用各种谈话集留下了古希腊哲学中最丰富也是争议性最大的一个老师形象;还有中国的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谈话论道,这是中国古代最有趣的老师的形象,等等。
但理想之外,更多的师生关系涉及猜忌、压制和背叛。借用米歇尔·福柯的说法,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力,传授知识的过程与争夺权力差不多。如果借用哈罗德·布罗姆的说法,师生关系也是一种“影响的焦虑”,传递知识的过程,从来不单单是一种被动灌输的过程,学生的服从意味着教师的权威,学生的疑问意味着对教师角色的质疑。好的老师会鼓励学生超越自己,坏的老师总是担心教会学生,会影响老师的前程,教学过程开始扭曲,这种戏剧性的演变总是会在电视剧和武侠小说中有很多展现。按照斯坦纳的分析,无论何种师生关系最终都可以简化为三种模式:老师对学生的摧残、学生对老师的背叛与颠覆以及师徒之间的互信互敬。
《大师与门徒》提到过很多典型的例子,比如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最早投入到现象学大师埃德蒙·胡塞尔教授的门下,当了三十多年助理。胡塞尔非常欣赏海德格尔,他相信这位聪颖的弟子一定是他学术上的继承人和拥护者,所以对海德格尔毫无保留。在他的帮助下,海德格尔首次获聘成为教授,胡塞尔退休之后,力荐海德格尔接替他在大学的教席。此后,历史写下了残酷的注脚,海德格尔在私人信件中,不止一次对老师的作品和人品进行了嘲讽,某种程度上,那本改变二十世纪哲学走向的大书《存在与时间》,就是为反对胡塞尔所写。更别说在纳粹上台后,海德格尔当上了大学校长,他对具有犹太血统的老师胡塞尔没有进行任何帮助,反而禁止他再踏入校园,任其自生自灭。海德格尔自然也有这种师生关系的纠缠,他门下的弟子汉娜·阿伦特、卡尔·洛维特、赫伯特·马尔库塞等,最初都是受到他哲学的感召才投入他的门下,在他当上纳粹的大学校长后,这些学生纷纷跟他划清了界限。这位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也成为声名狼藉的大师。
值得提及的是,斯坦纳在书中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网络的勃兴导致的教学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借助电脑和网络,很多学习者成为了自学者和终身学习者,他们对教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表达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不再相信专家的判断、不相信老师的权威,等等。
与此同时,斯坦纳又敏锐地指出,我们这个时代,迷信大师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崇拜明星,迷恋心灵导师,信仰全能偶像存在的意义,追寻网红的脚步。在大师这个符号日益坍塌的时代,人们总想寻找一个新的全能型的导师指引自己困惑的人生,追寻网红的脚步,“大师与门徒”的关系彻底变成了一种消费主义的狂欢。
■好书试读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不是一个满心愤懑的人可以写出来的诗。它没有一丝仓促,也半点不惶急,连“日暮长河急”的那种不安感也没有,只有悠闲的人、从容的桂花、静谧的春夜,以及那貌似警觉实则呆萌的鸟儿。
在这样的诗里,能看出王维与自然的关系是这样亲切,他对生活是如此热爱。至少在此时此夜,他的心境是没有什么破绽的,是真的有点像后来丰子恺所谓的不念过往、不惧将来。你能看出哪怕一点对当初玉真公主府上的繁华喧嚣的痴恋吗?能看出一点对今后前途无着的忧虑躁动吗?都没有。他倒是像诗中那只鸟儿,月亮出来了就大叫几声,习惯了月光之后多半又埋头补觉,过得简单自然。
这是诗人王维和画师王维携手,共同对抗着失意者王维。每当手中有画笔的时候,王维的心境就圆融、澄澈起来,这就和李白哪怕再怨念絮叨,一到登山的时候就会变得不可战胜一样。王维不是下一个张说或张九龄,也不是下一个卢照邻、王勃,他就是王维,盛唐情绪最稳定的诗人,得志的时候不会飞扬跋扈,失意的时候也不会极度悲伤,如同他后来写过的著名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恰恰是他一直走来的方式。
——《唐诗光明顶》 王晓磊(六神磊磊)著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金是我的大学前辈。我一笑而过,避免和他争论,并不是因为他患了癌症,而且已经是晚期。我喜欢他。我并不嘲笑他愚蠢的纯真和对人、对世界的单恋,只是喜欢。周围有人说他的理想主义是因为他没有实力,而我认为这恰恰就是金基荣的实力。我对他的宽容就像决定不再单恋这个世界之后,远远地注视着他的那种从容。早在很久以前,我就得出了人和世界都不可信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欲望只会从这些价值中过滤出值得留存的东西,或者将大部分改造成以自我为主,或者作废。即便是稍微留下的东西,也会像很久以前用过的旧物,封存于其他记忆的阁楼。
——《日暮时分》 黄晳暎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