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扬州人掌握了“头等事业”的密码

仇庆芳和同事在紫罗兰美发厅忙碌着 快报资料图片

电视剧《繁花》中阿宝理发的场景

刮脸“七十二刀半”是仇庆芳的拿手“绝活” 快报资料图片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

“听得懂话”的女发型师晓华在网上爆火,线下也排起了长队,不少人千里迢迢赶到湖南怀化,只为请她给自己理个发。

在理发这个行当,江苏人也有自己的门面担当:扬州“三把刀”之一的理发刀。

清代,扬州理发刀就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而在电视剧《繁花》里,阿宝变宝总,也有“一把扬州剪刀”的功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郑文静 顾潇 张文颖

扬州“三把刀”

扬州“三把刀”分别是扬州厨刀、修脚刀、理发刀。这三把刀在扬州人手中,已经不仅是工作、技术,更成了一门艺术、一种生活,是扬州文化的一部分。

2007年3月,“扬州三把刀”入选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把刀”的历史与扬州人热爱泡澡分不开。《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记载,“水包皮”是扬州传习久远的习俗。早在唐宋时期,扬州人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有“红白事”,都要“沐浴更衣”,以示应时或虔敬。

明清时期,扬州沐浴业鼎盛,清代人林苏门记述,当时扬州城内外的澡堂,数以百计。扬州浴室里,洗澡只是项目之一,“扬州三把刀”中的“理发刀”和“修脚刀”在浴室里都可以大展身手。

修脚、捶背、搓澡、刮痧、理发、刮胡子、掏耳朵……乃至午休、会友、聊天、品茗、小吃等,从中午到晚上,扬州人都可以在浴室里“泡着”,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精神到身体,来个彻底的放松。

不过,平时剪个头发,江苏人最熟悉的大概还是走街串巷的剃头匠。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淮安卷》记载,乡间剃头匠有一种叫“时俸头”的发型,平时剃头不收钱,每年夏收后,一个人头收小麦一斗,收男不收女,大人尖斗,小孩平斗。城镇挑担剃头匠则肩挑红板凳,还会自带洗面盆,是个流动的理发店。

百岁理发店

《繁花》里为阿宝剪头的理发师,是现年85岁的中国美发大师、江苏省劳动模范仇庆芳,他所在的紫罗兰美发厅位于扬州老城区,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扬州民俗专家黄继林介绍,紫罗兰美发厅始建于1895年,是扬州“三把刀”理发刀的代表,曾以滚龙钳烫波浪、男女式化学烫等美发技术,创造属于老扬州人的“摩登时代”。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来“紫罗兰”可不是怀旧,而是体验新潮流。当时小理发店理发最多几分钱,但紫罗兰要至少一毛钱,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紫罗兰是扬州第一个为女宾理发的店。一到过年,来理发都是要排长队的。”

墙上是各个时期的流行发式,接待区和橱窗里的老物件,向顾客展示着“紫罗兰”的悠久历史。翻新过的紫罗兰美发厅还是一样的“老规矩”:用老扬州的传统手艺理发。

仇庆芳从15岁开始学徒生涯,至今已在理发行业辛勤耕耘70个春秋。洗头、理发、刮脸……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师傅样样亲力亲为,手法纯熟。

“七十二刀半”是仇庆芳的拿手绝活,刮脸从脖子右后边开始,轻轻地刮数刀,然后移到脖子左后边轻轻地刮数刀,接着刀锋转到额头、眉毛、脸颊,或从左向右,或从上向下,仔细地轻轻地将顾客脸上的汗毛、耳朵内的绒毛、肉眼难以看见的死皮、理发推子没有推干净的短毛茬等刮去,共运刀七十二次,最后轻刮鼻梁收刀,算半刀,合称“七十二刀半”。

要问扬州人最爱哪家理发店?也许就像南京人最爱的都是楼下的鸭子一样,每个扬州人心中都有一位最佳理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