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应急避险能力,在第33个全国消防安全日到来之际,卢家巷实验学校与卢家巷社区联合开展了主题为《安全伴“童”行 消防零距离》为主题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
进入安全教育实训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安全教育图标,讲解员荣阿姨细心讲解,指导队员操作体验,耐心回答队员们的提问,大家认识了许多消防标识,掌握了许多消防安全知识。
来到消防器材区,队员们通过电子模拟灭火情境,根据着火源有效选择灭火器进行灭火实践操作。同时大家认识了消防员的安全头盔、战斗服,原来消防员在救火时都要穿上厚重的装备,英勇地冲进火场参与救援,这让大家增加了对消防工作人员的敬爱之情。
在模拟校车消防演练环节,队员们坐上大巴车,讲解员向大家介绍了遇到突发状况如何使用逃生锤敲窗、打开逃生天窗、打开车门进行有效逃生,当熊熊大火燃烧起来,大家掩住口鼻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
最后,队员们来到急救技能学习区域,在培训学习过程中,讲解员向队员们讲授了急救理论知识,并进行了相关的现场实操演练,详细讲解了胸外按压、海姆立克急救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学们认真学习,观看演示,按照要求模仿操作,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份安全保障。
卢家巷实验学校 杨菊花/文 马兰/摄
10月30日下午,老师带领我们小记者去参观了安全教育实训基地,这个地方就在我们学校旁边,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基地门口,一位身着橘红色消防衣的大姐姐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我们跟着大姐姐的步伐在一面大墙前停了下来,这是一面消防知识科普墙,上面详细介绍了火灾三要素、火灾的分类和制止火灾发生的基本措施,还有很多有趣的标志,禁止吸烟、禁止使用打火机、禁止放入可燃物……只要按下这些标志,旁边的显示屏上就会出现关于这个标志的意思和出现在哪里。继续往前,我们还体验了火灾报警电话厅,我知道了如果发生火灾我们必须第一时间拨打119火警电话,请求救援时要讲清楚着火地点、火势大小、有无人员伤亡之类信息。接着大姐姐还给我们演示了怎样使用灭火器、如何正确选择灭火器等知识,我们有同学亲身体验了一回模拟灭火场景,看着“大火”被扑灭,我们大家都激动地鼓掌。
四(7)班 刘骏辉 指导老师 马兰
我们在安全教育实训基地里的一项活动是大巴车遇难逃生演练。老师详细讲解了发生车祸时安全逃生的方法。他告诉我们,当车门无法打开时,我们需要转动车门上方的红色把手,向右旋转,这样车门就能顺利打开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依次进行了演练,每个人都学到了宝贵的逃生技能。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地震演练区域,这里同样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环节。我们分成几排依次进入模拟地震的环境。看着前面的同学在模拟地震中摇摇晃晃,轮到我们时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相信通过演练,我们在面对灾情时会更加从容。
四(1)班 王钧灏 指导老师 王苏婷
走上地震体验台,我们体验了三到八级地震模拟震感,当模拟台开启三级地震时,我基本上没有什么感觉。四级地震的时候,坐在座位上有一点颠簸,就好像骑电动车走在道路不平的路上一样。五级地震的时候,我的心里有点害怕了,不扶着桌子就要摔跤了。到了六七级地震时,看着电子屏上房屋墙面开始开裂,家电全部掉落在地,我的大脑都是空白的。八级的震感,让我的心脏都快要提到嗓子眼了,瞬间,房屋倒塌,我们似乎都快被压在了废墟之中……活动结束后,讲解员严肃地对我们说:“当地震真的来临时,你们还能这样安然地坐在座位上吗?地震时应该立即从逃生出口逃离高大的建筑物,如果来不及逃离,应该在房间内找有直角墙的地方或者桌子底下、凳子底下,留出生存空间,等待地震后的救援。”
四(5)班 段雪琪 指导老师 杨菊花
一进入安全教育实训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整齐的消防车和各种救援设备,同学们不禁发出感叹,对消防设备感到新奇。
工作人员向我们传授了一些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如火灾发生时的自救逃生技巧和日常生活中的防火注意事项。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灭火器还分种类:有扑救木材、纤维、橡胶等固体可燃物火灾的水基灭火器;有扑救各种易燃液体及电气设备的干粉灭火器;有用于扑救汽油、煤油、柴油和木材等引起的火灾泡沫灭火器;还有扑救仪器仪表、图书档案、工艺品和低压设备的二氧化碳灭火器。这些知识对我来说非常实用,也让我对消防安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6)班 戴琳 指导老师 冯丹
工作人员开启机器,只见地震模拟器轻微晃动起来,我暂时放下心来。随着地震级数越来越高,模拟器晃动得也越来越厉害,我不得不紧紧抓住两边的扶手,才能勉强保持平衡,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实在是太可怕了!等从模拟器上下来,才发现后背全湿了。
尽管知道这只是一次模拟,但那种强烈的震动还是让我体会到了地震的可怕力量。通过这个体验,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在地震来临时保持冷静、迅速采取正确的避险措施至关重要。
此外,工作人员还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比如“桌下避震”“门框支撑”等方法。这些简单而有效的技巧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此外,我还学到了如何识别安全的避难场所以及在地震后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
四(6)班 刘思佳 指导老师 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