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 胡越
素闻地处扬子江畔、狮子山巅的阅江楼有“江南第一楼”的美称,八月中旬,我与父母一同前往南京,终得一睹其风采。
金陵城夏日酷暑难耐,然寻访当天,天公作美,细雨绵绵,增添了几分凉爽。
沿着蜿蜒的石阶循山而上,攀登了数十级石阶后,“江南第一楼”的牌坊赫然映入眼帘。继续拾级而上,一座巍峨壮观的七层高楼便以其伟岸雄姿耸立在前,令人叹为观止,由此我们也踏入了一幅历史和自然交织的绝美画卷。
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南京卢龙山指挥军队大败陈友谅,称帝后,太祖将“卢龙山”改名为“狮子山”,并下诏建楼,赐名“阅江”隐喻“阅江揽胜”。然,明太祖朱元璋欲修未成,仅建地基。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重建阅江楼,并于2001年建成开放,从此结束了六百多年“有记无楼”的历史。
阅江楼依山势而建,整体呈“L”形布局,主翼面北,次翼面西。楼体明有四层,暗有三层,碧瓦朱楹、雕梁画栋、彤扉彩楹,尽显明代皇家风格。屋顶金色与绿色琉璃瓦交织,形成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为这座古楼平添了几分现代审美下的古典韵味。
楼内,一楼卧有一张“龙椅”,上刻九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龙椅背后的金字靠壁上,洋洋洒洒地镂刻着朱元璋所作《阅江楼记》。二楼壁载明朝历代皇帝的画像以及名家书画和科学成果等展品,展示了明代先进的历史文化。三楼悬挂着的一幅巨型瓷画则是国内最大的景德镇瓷画之一,全景式地再现了郑和由南京龙江出发“下西洋”的历史场景,令人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航海时代。
顶层作为观景层,金龙雕饰熠熠生辉,更显富丽堂皇。站在室外围廊上远眺,江水滚滚东逝,长江大桥横跨南北,将天堑变通途。
从阅江楼下来后,我们继续向东来到了碑亭。亭内有一方汉白玉巨碑,上载《阅江楼记》两篇。碑南面为朱元璋所作,而北面则是宋濂所作的同名文章。据说,朱元璋在亲撰《阅江楼记》后,令众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以大学士宋濂所写的文章最为出色,文采飞扬、寓意深远,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事实上,六百多年来,许多名人都曾涉足于此。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就曾登上狮子山,面对阅江楼的遗址和周围的壮丽景色,作《登阅江楼》借景抒怀。孙中山先生也曾多次登临,如今在景区内屹立着的孙中山观江亭便是纪念。
沿着东面古城墙的方向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狮岭古炮台。这座建于清代的炮台,是金陵古城及长江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现存的仅有道光二十五年铸造的振武将军炮一门,不禁让人感叹岁月之无情。
最后我们沿阶向下,回到了狮子山古城墙前。这座城墙依山而建、蜿蜒壮观,青砖灰白,岁月在其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当我用手轻轻地摩挲着那城砖的裂缝时,扑面而来的气息让我心生感慨,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而它却屹立不倒地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沧桑,让我们得以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站在这段历史的交汇点上,我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声,让我心中涌动着对过去的敬畏。周围的景色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得层次分明,金色的光辉在精绝的名楼上留下了一抹温暖的余晖。我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份宁静与和谐,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恋和对历史的无限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