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大江苏

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发布2024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先用后付“被”开通,误购风险增加

长三角地区“双11”消费维权信息来源占比图 江苏省消保委供图

11月22日,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发布2024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消费者反馈整体趋于正向。但报告也指出,除了规则复杂、直播间套路等老问题外,预售价反而贵、国家补贴被商家“薅羊毛”、“先用后付”消费陷阱等新问题,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好的体验。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徐梦云

问题1

优惠机制太复杂,拉低消费者购买欲

平台券、红包雨、商家券、满减……花里胡哨的规则让消费者抱怨“太复杂,看不懂,算不明白”。此外,一些过于麻烦的支付规则也是消费者吐槽的热点,如蹲守直播间抢券、分批付定金等。舆论认为,研究不透的规则正在拉低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舆情案例

上海网友表示,她特意打开各个电商平台的“规则”链接,在某平台“双11”活动消费者规则中,“每满300减50”“带有官方XX折或者官方立减字样的商品享受优惠”“带有‘直播买贵必赔’或金色‘买贵必赔’标识的商品支持直播买贵必赔服务”等众多规则已经让人头大,“5000多字的规则正文,还有超链接!‘跨店满减优惠分摊’‘与其他优惠叠加’……一通研究下来,根本不知道什么商品便宜了”。

问题2

预售价比直接购买贵,透支消费者信任

预售本应是商家为了提前锁定消费者,给予消费者一定优惠的促销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遭遇了“预售套路”。一是故意提价。部分商家宣传预售商品的价格为活动期间最低价,但消费者付完尾款却发现商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尾款人”变“韭菜人”。二是拒绝价保。部分商家在预售时承诺商品全程价保,预售结束后又通过发放优惠券或补贴的形式变相降价,并以补贴或优惠券不参加价保为由拒绝价保。

■舆情案例

上海网友称,在购买某品牌洗菜盆时遭遇涨价,预售时页面显示实付总价1372.34元,然而在“双11”期间直接购买时只需1309.37元,差价62.97元。

问题3

商家故意抬高价格,国补被商家“薅羊毛”

今年,“双11”优惠活动叠加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为消费再添一把“火”。舆论普遍表示,今年的国家补贴“真香”。然而,在“换新”消费中,也有一些新问题露头,部分商家“乱操作”影响了补贴落地后的实际体验。有消费者称,补贴政策出台后,此前关注的商品突然涨价,补贴后的价格与补贴前差别不大,有的甚至更贵,部分商家故意抬高价格,借机“薅羊毛”,有消费者质疑“国补到底进了谁的口袋”。此外,还有少部分消费者反映存在获取补贴不顺畅、流程复杂等问题。

■舆情案例

安徽网友反映,去某平台看了下,产品都是先涨价再扣除国补,消费者享受国补后的购买价跟国补政策落地前的价格一样,标价8999的电器,说享受完国补以及本店“双11”活动才5000多点,还好之前了解过,不然就被“大优惠”蒙骗了。

问题4

莫名开通“先用后付”,消费者误购风险增加

一些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新“玩法”遭到消费者吐槽。有网友发文称,一觉醒来爷爷先用后付买了54样东西,求助网友是否可以退。

“先用后付”“0元下单”“免密支付”等此类看似“零痛感”的下单模式,容易诱导消费者盲目消费,加剧消费者误购风险。先是莫名其妙被开通“先用后付”,想要关闭也很难,常常找不到关闭入口,操作复杂。此外,还有消费者反映莫名开通先用后付之后影响使用“双11”凑单、满减、付尾款等功能。

■舆情案例

上海网友表示,“我本身比较排斥这些,所以不主动申请,但在支付时莫名其妙地默认选中了‘先用后付’。”

问题5

直播间为引流把戏多,消费者期待少些“算计”

各大直播间纷纷发放“定金红包”。这个看起来是在送福利的活动,却让不少网友深感被套路。消费者花上大半天蹲守直播间,抢收每隔一段时间才发放的红包。本以为能靠红包的折扣“捡漏”,却发现部分商品付完定金的尾款,比其他店铺里直接购买的价格还贵。加之因为抢到了大额定金红包,消费者不忍定金红包的福利被浪费,结果越买越多,导致盲目消费。有消费者认为,所谓的定金红包,不过是一些主播用来引流的工具。

■舆情案例

浙江网友称,今年“双11”,有些主播红包发得大,仔细一看都是定金红包。就是你要买得多,预售下单多,你才能用,定金不要钱。

针对今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建议,平台应切实履行管理责任,维护市场秩序;商家应提高合法经营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相关部门应提高监督力度,确保安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