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小记者

科学离我们这样近

政平小学组织开展“大国小工匠”科普进校园活动

大国小工匠活动现场

10月30日下午,常州市公益助学联合会、现代快报、政平小学、中国电工技术协会机电一体化创新科普教育基地共同组织在政平小学开展“大国小工匠——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科普进校园活动。

科普教育基地的曾老师和谢老师分别向同学们介绍了流体力学和简单电力(发电原理)的科学现象与原理,通过老师们的讲解加上实验演示让同学们明白了生活中许多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老师们还让部分同学上台亲自做相关的实验,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多同学都忍不住地离开座位走向台前,只为能更加清楚地观察各个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

两位老师不光介绍了流体力学及电力的科学原理,还特意强调了在生活中如何用科学知识保护自己。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还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政平小学 张国锋

老师进行了一个神奇的实验:将一杯水倒满,并在杯口放上一张纸后倒置,水竟然没有漏出。这是因为纸张阻隔了空气,与水紧密贴合,大气压力将纸紧紧压在杯口,防止了水的泄漏。杯中的水对纸的压力小于外界大气压力,因此纸片不会掉落,水也不会流出。杯子内部没有空气,内部大气压力为零,而外界的大气压力均匀分布,提供了向上的支撑力,使得杯口纸张所受的向上大气压力大于水的重力,从而保持水的静止。

接着,老师展示了另一个实验,在两个气球之间吹气,气球会相互靠近。这是因为吹气时,中间的气流速度加快,导致该区域压力降低。气球之间的压力低于外侧,大气压力将气球压向中间。

老师还解释了在车站为什么要站在警戒线外:流体力学原理可能导致人被吸向快速移动的列车。最后,老师介绍了磁铁加线圈发电的现象,让我们对电能的产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实验不仅令人着迷,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科学的魅力。

六(2)班 谢宇轩 指导老师 李琪

曾老师首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使用小型吹风机和玻璃管,试图将袋子里的乒乓球吹起来。几位同学踊跃尝试,将玻璃管插入乒乓球袋,然后对准管子吹风。令人惊讶的是,乒乓球真的被吹了起来。这个现象让我感到十分神奇,不禁想知道背后的原理。回家后,我上网查询,原来这是流体压强的作用。

接着,谢老师展示了另一个实验。她让我们观察一台机器,旁边有一个摇柄。谢老师解释说,机器上有一个绑着厚铜丝的圆圈,铜丝上覆盖着绝缘层,还连接着一些小灯。当我们摇动摇柄时,小灯竟然亮了。老师并没有直接揭示原理,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现在有哪些发电方式吗?”同学们纷纷回答:“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老师接着问:“那你们知道磁铁也能发电吗?”大家顿时安静下来,好奇地听老师讲解磁铁发电的原理。老师解释说,通过转动摇杆产生磁场,利用这个磁场来发电。虽然我之前没学过相关知识,但这次实验让我大开眼界。最后,老师还展示了不同金属对磁铁下落速度的影响,其中黄铜对磁铁的影响最为显著。

五(2)班 李一航 指导老师 王宇

谢老师引领我们走进电力的神秘世界,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验,让我们亲眼见证了电的生成。实验台上竖立着五根管子,分别是透明塑料管、铜管、铁管,以及一根格外引人注目的特别管子。首先,谢老师将两块磁力强劲的磁铁放置在塑料管口上方,然后松手,磁铁迅速穿过了塑料管,垂直落下。

接下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其他管子。谢老师邀请了三位同学上台,分别尝试让磁铁通过铁管和铜管。在铁管中,磁铁下落的速度明显减慢,而在铜管中,磁铁的下落几乎变成了缓慢地移动,仿佛时间被拉长了一般。大约20秒后,磁铁才终于穿过铜管,这一幕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谢老师揭晓了谜底:磁铁下落时,在铜管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这些电流形成了磁场,对磁铁产生了阻力,从而减缓了它的下落速度。最后,谢老师展示了那根特别的透明双管,管内包裹着铜线圈和小灯泡。当磁铁穿过这根管子时,小灯泡竟然依次亮起,这一现象让我们惊叹不已。谢老师解释说,这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体现,铜线圈和磁铁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电流,点亮了灯泡。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看到科学的奇迹,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1)班 戴丞柠 指导老师 周小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