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8版:艺+周刊

浅析傅抱石《云中君和大司命》 及其人物画、山水画创作 (四)

傅抱石 《云中君和大司命》 局部

傅抱石 《云中君和大司命》 114×315cm 1954年

□萧平

《云中君和大司命》一作,取材屈原《九歌》中两段,云中君为掌管风雨雷电,“与日月兮齐光”的云神,大司命为掌管寿命长短,“乘清气兮御阴阳”的寿神。将二者结合入画,是十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手法——死生亦大,然风云故我,不过两者的完美契合,也是颇费经营的。当然,再创作的表现形式,让作者有了更充足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此之前的云中君,在诸多研究和创作中,都将其考证、表现为男性,如宋·佚名《九歌图》、元·张渥《九歌图》,而郭沫若则将其考为女性。这样的考证结果,也得以让傅抱石在创作此作时,运用更多的艺术手法来阐释其对美的认知。

这种阐释,首先是通过对两位自然神的表现得以实现的。傅抱石对于人物画的研究,早期主要是由顾恺之作品的后世摹本入手,通过学习《女史箴》《洛神赋》等摹本,“高古游丝描”成为了傅抱石创作人物画时的主要造型手段,如其印所言,得“上古衣冠”(自刊常用印)。这种对于古人的忠实效仿,至20世纪50年代,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书谱》所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傅抱石笔下的人物形象高古,却有新时代的气息,既能守住传统法度,使创作观与技法在古人的轨道上继续运行,又能帮助大众了解屈原的品格,以其高古美与生命力感动观者。这种感动,于画作中几乎随处可寻。比如,大司命,乘龙持剑,英姿勃发;云中君,御辇凝神,镇定自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神周边的环境——暗潮涌动,雷电交加。这种鲜明的矛盾与对比,凸显出了云中君和大司命作为神灵的不凡气概,仿佛视风雨雷电与生老病死如浮云。想来,他们是掌管着风云寿命的,是自然神,不用畏惧他们自己所掌握的事物,但细端详,画中描绘的似乎又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人与神的距离仿佛并没有那么遥远。

能营造这种观感,是因为傅抱石在画人物形象时,大形态是古人的,比如女性,必是柳叶眉、挺直的鼻子、樱桃嘴、饱满的面庞,之后又有创造,比如眼睛虽是凤眼,但比例比古人略大,古人画眼睛相对简单,眼眶画好后,思索凝视良久,完全干透后点眸,傅抱石则先用淡墨描绘,趁半干时以浓墨点睛,甚至是多次点睛,眼眸的描绘比中国大部分画家都要复杂,浓淡相参的效果,能体现出晶体的透明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生命力。眉目含情,是他最终的目的,但用古人的技法或造型,却画出有现代气息的人物,既高古,又现代,既不同于中西结合的写实、解剖,也不同于完全用传统技法的表现,这种承嬗离合,是傅抱石创作人物画时的一大独到之处。毕竟古人无此画法,同时期写实画家的笔触又几乎见不到传统的影子,全然一派西洋面目,而傅抱石则在纵横两个维度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