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大江苏

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填补空白!首次发现崧泽文化晚期大墓

◀东山村遗址高等级大墓

玉璜

陶鼎

位于苏州张家港的东山村遗址被誉为“5800年前的‘崧泽王’”,一直备受考古界关注。日前,据“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消息,东山村遗址在2023年以来的新一轮发掘工作中有了重大发现,再次实证了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是研究长江下游早期古国文明的典型遗址。其中,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M125的发现填补了环太湖流域没有该时段大墓的空白。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高达

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成果颇丰

东山村遗址位于张家港市金港街道东山村,西依香山,北望府山,北距长江约4公里。该遗址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600米,遗址面积近38万平方米,是一处以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堆积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遗址前两次考古发掘,收获了一批重要发现,证明了至少在距今5800年前后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层。

东山村遗址于2008年至2010年进行了新一轮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首次在长江下游揭示出一批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并且高等级大墓与同时期小墓实施分区埋葬,是目前所见长江下游乃至国内史前社会阶层明显分化的最早例证。

2023年以来,围绕明晰遗址内部布局和确认遗址宏观结构两个方面开展了对东山村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现代快报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共发掘新石器时代大型红烧土堆积4处、墓葬17座、房址1座、灰坑20座、灰沟1条、水井1口、柱洞3个。

2023年发掘区分为两处。一处位于原南沙办事处院内,在2008年至2010年发掘Ⅱ区北部布设了T1211、T1212、T1311和T1312四个探方,揭示出一片崧泽文化时期的重要遗迹现象。该发掘区中南部发现一大面积红烧土堆积。在烧土堆积周围清理了若干红烧土坑,坑内出土有完整陶器和玉石器等,该组遗迹或与祭祀行为有关。同时,在红烧土堆积周围,还揭示出了10多座崧泽文化大中型墓葬。从墓葬中的陶器分析,墓葬年代集中于崧泽文化早期偏晚至中期阶段。

另一处发掘区位于遗址南侧边缘,从老卫星航片分析遗址外围存在一周环形水道,推测可能是遗址的环濠所在。2023年度在原发掘Ⅱ区北侧再次清理了一批崧泽文化高等级墓葬、红烧土广场和红烧土坑,显示该区域可能存在有祭祀区与另一处高等级墓地。

2024年发掘工作在2023年度发掘区的西、北、东侧展开,一是摸清红烧土堆积的分布范围,确认是否存在其他房屋建筑或祭祀遗存;二是以新发现的M115等崧泽文化早期大中型墓葬为线索,继续了解本次揭示的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分布范围及其与此前发掘高等级墓地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经过发掘,本年度又发现3处成片的红烧土堆积和4座崧泽文化大中型墓葬。其中,M126出土随葬品37件,包含玉器17件,陶器20件;M125出土随葬品39件,包含玉器3件,陶器36件,从陶器形制分析,属于崧泽文化晚期,完善了年代序列。

首次揭示出崧泽文化晚期大墓,填补空白

东山村遗址2023年以来开展的主动性考古发掘,揭示出遗址核心区北部仍然分布有崧泽文化时期高等级墓地,上述发现突破了以往对遗址内部墓地布局的认识。即崧泽文化时期的高等级墓地范围由原西部的600平方米,向东扩大了1500平方米,东山村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的范围至少在2000平方米。

同时,2008年至2010年的发掘中,只揭示出了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大墓,而未发现崧泽文化晚期的大墓。本次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M125的发现,首次揭示出崧泽文化晚期大墓,填补了环太湖流域没有该时期大墓的空白,对聚落的发展演变及社会发展程度的认识新增了重要资料,这进一步彰显了东山村遗址在崧泽时代从早至晚长时段的兴盛与发达。

据介绍,东山村遗址目前揭示出了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祭祀坑以及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显示出存在高于一般聚落且稳定的政治实体,社会已进入古国阶段,对深化“古国时代”的认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