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6版:特别报道

帕金森病多学科协作: 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探索高效诊疗路径

帕金森病多学科门诊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帕金森病,一种无法治愈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侵袭中老年人群体,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岁,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后老年人的第三大健康威胁。其病程漫长且症状复杂多变,传统单一诊疗模式难以应对。

为此,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组建了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团队,采用全方位、综合化的治疗策略,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团队遵循“早期识别+系统评估+综合干预+全程管理”的治疗原则,致力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团队涵盖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专科护理、疼痛科、中医科、营养科、药剂科、医学影像科、麻醉手术科等多个科室,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患者提供从早期筛查到病情评估、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术后个性化程控、康复训练、心理疏导、护理照料等在内的全周期健康诊疗服务。

通讯员 严炜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花宇

整合多学科资源,着力提升帕金森病诊治能力

自2024年8月中旬开设帕金森病门诊以来,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已接诊了400多名患者。

“总体而言,帕金森病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每个时期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需要多学科共同讨论,根据患者病情实时调整方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团队领衔专家陈普建介绍,他也是南通地区最早开展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医生。

这种多学科诊疗的模式让患者无需再反复穿梭于多个科室求医问诊,最大限度地缩短诊疗等待时间。接诊后,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团队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包括步态与跌倒、肌张力障碍、震颤等)、日常生活能力、病程发展阶段、认知功能、药物疗效、精神与情绪、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细致评估,不仅能减少不合理的多重用药和诊疗费用,还能提高帕友及亲属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量身定“治”,个性化诊疗让患者少走弯路

帕金森病药物剂量调整,与自身基础疾病的药物会不会产生联合反应;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并发症和药物副作用怎么办;什么情况下应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后是否就不需要服药了;帕金森病平时该如何锻炼,饮食上又有哪些注意事项……这些帕金森患者和家属关心的问题,在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团队这里都可以得到“一站式”解决。

在药物治疗方面,团队定期随访和评估患者情况,不断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力求在控制症状的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对于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团队将及时评估病情,判断是否可以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确保患者不会错过最佳手术时机。手术前后,团队将密切配合,从术前评估到术中电极植入,再到术后个体化程控参数设置、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护理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自专病门诊开诊以来,医院已为十余名符合手术条件的帕金森患者及时实施了脑深部电刺激术,术后他们“抖、慢、僵”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除药物和手术治疗外,对于帕金森患者来说,通过日常加强康复锻炼来增强肌肉协调性也至关重要。因此,在帕金森病的综合治疗中,对于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如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和精神障碍等,多学科诊疗团队还将给出物理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个性化康复训练处方,并指导功能锻炼,让他们处于更好地运动状态。

未来,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将继续发挥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模式的优势,不断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加强健康宣教工作,积极推动疾病规范化诊疗进程。医院将为更多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障碍及各类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全面、系统、高效、精准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