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关立蓉
快下班了,她依然忙碌着,奔走在居民楼和社区警务室之间,路上,不少“老熟人”向她打招呼。
“华警官,还在忙啊!”这是接孙子放学回家的陆阿姨。陆阿姨乃“深扎”小区三十年的元老级住户,人称“万事通”,要厘清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少不了走访陆阿姨,听她讲述源远流长的小区故事。一来二去,自然成了老熟人。
“陆阿姨,接亮亮回家啊!”她捋了一下齐耳短发,微笑着招手回应。
“华警官,你好!”正在遛狗的张爷爷,一见到她,两眼放光,笑容可掬。她连忙迎上去。
张爷爷是位孤寡老人,曾因感情刺激,一度精神失常。有一次,甚至失控烧着自家厨房,在小区居民眼里,他是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众人避之不及。她主动请缨,上门走访。第一次上门,张爷爷骂骂咧咧,家里的宠物犬泰迪,冲她一阵狂吠,直接让她吃了个“闭门羹”。越是棘手,越要迎难而上。得知张爷爷的小狗没办犬证,她心想:突破口来了!她买来狗绳,再次来到张爷爷家,牵着他的爱犬,去防疫部门打了预防针。之后,又数次登门,凭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技能特长,为老人讲解健康知识,缓解精神压力。终于,张爷爷脸上的笑容多起来,神态举止也趋于正常……此刻,张爷爷紧握着她的手,愧疚地说:“我知道,周围的人都觉得我怪,只有你热心对我,我却曾把你赶出家门,真对不住啊!”这句话,让她心头一热,风来雨去,多少个耐心走访的日子,换来老人安详的晚年生活。这一切,都是人间值得。
告别张爷爷,想到还要回办公室完善些居民信息资料,不由加快步伐。回到警务室,远远望见,一位白发苍苍的阿婆正坐在接待室的长椅上。她认出,这是2号楼住户李阿婆,也是她的救助对象。一看见她,阿婆颤巍巍地起身,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2000元补贴到了,你真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她的心头漫过一阵暖流,小心扶着阿婆坐下。
想起去年的一个冬日下午,阿婆来到警务室,向她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女儿从小叛逆,未婚先孕,后因病不幸离世,却始终不说孩子爸为何人。三岁的小外孙康康,成了她和老伴唯一的牵挂。老伴年迈多病,家里仅靠他千余元的退休金维持生活,举步维艰。
她记得第一次走进阿婆的家的情形,一楼昏暗的室内,四处堆满了杂物,拥挤得无处下脚。屋角的窄小床上躺着阿婆的老伴,形容枯槁,看着让人揪心。在一张铺着掉色餐布的方桌旁,她看到了正在画画的康康:矮小的个头、面色蜡黄,看到陌生人,康康目光惊惧。她的心头漫过阵阵忧伤。
她为康康办理“困境儿童补贴”,孩子的出生证明栏里,有“父亲”的签名,这栏空着意味着康康拿不到两千多元的补贴,这对于阿婆一家,无疑是雪上加霜!“父亲”在哪里?找到他,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多少次,她带领网格员走访老住户,再加上公安大数据平台的“助攻”,终于找到了这位“父亲”。但在亲子鉴定的重要关口,这位“父亲”横眉冷对。她和同事们不厌其烦,数次登门,苦口婆心地解释。终于,“父亲”同意配合鉴定,补贴有了着落……
天色已暗,她不放心阿婆一人走回去,决定护送阿婆回家,顺路在小区便利店里买了些水果,带给小康康。路上,手机铃声又响起,是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推送的反诈预警指令,她又有了新的任务,赶往一位孤寡老人家里,去制止一桩可能的诈骗……
致敬守护别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