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大江苏

南大女博士用一张纸“折服”世界

黄晓娴的折纸作品《龙凤呈祥》中的龙(左图)、凤

黄晓娴

扫码看视频

折纸龙,通体金色,内有铁丝支撑,鳞片约1600枚……前不久,2024“中国南京周”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在法国卢浮宫举行,南京籍折纸设计师黄晓娴设计的“中国龙”一经亮相,受到一众赞叹。

在黄晓娴的原创折纸作品中,有大约一半融入了成语、诗词、汉字等国风元素。正如她说的,一张纸能折出一方世界,一张纸也能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折服”世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文 李广冬 何刘/摄

从南大理科博士到折纸设计师

黄晓娴是在南京秦淮区门西地区长大的,这片充满六朝古都文化底蕴的土地,从小就给她植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小时候,家人常常陪她一起折纸,飞机翱翔、小船飘荡、宝塔高耸……在纸张的开合间,生活的乐趣和童年的纯真被无限放大。

长大后,黄晓娴考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并取得博士学位。长期的理科学习,让她对几何和逻辑有着敏锐的直觉。黄晓娴认为,折纸的本质是纸张的几何变换,从简单的基础模型到复杂的多分支设计,背后都离不开精密的数学计算。她坦言:“理科的思维让我有勇气去尝试最难的设计,这是一种跨学科的探索,也是一种艺术的突破。”

“在大气科学学院学习期间,每天都受到变幻无穷的自然现象的耳濡目染,也让我深刻领略到自然之美。”黄晓娴表示,这些都为她日后在折纸上实现挑战突破打下基础。

五年磨一剑的“千鳞金龙”

“期待通过折纸艺术,让世界看到中国龙。”从正式接触复杂折纸开始,这个念头就一直萦绕在黄晓娴心中。她先是设计了鸟类、蝴蝶等简单题材,后来一直想挑战较难的题材,比如带鳞的中国龙,且要选择更具色彩冲击力的双色设计。

2018年10月,黄晓娴开始设计初稿;2019年多次改进后,下半年开始花费大量时间画图,到2020年中基本定稿;2023年,她折制数条千鳞金龙。前几个版本的“中国龙”陆续在法国、日本、瑞士等折纸团体年会上展出。2024年春节期间,“千鳞金龙”首次面向社会大众亮相法国巴黎大皇宫,真正走向世界。

复杂设计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数学计算,对精确度要求高。黄晓娴回忆折制过程时,笑着说:“有时折到凌晨两三点,脑子里全是纸的线条和角度,当龙一点点成型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是无与伦比的。”

仔细端详,这条千鳞金龙设计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纸张边缘翻色形成密密鳞片,对角线折叠构成连续的鬃毛,龙的身体厚度、鳞片数量乃至四肢比例都可随意调整。它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数学与手工的双重奇迹。

让中国传统折纸文化惊艳世界

黄晓娴的作品不仅深受国内观众喜爱,在国际舞台上也广受欢迎。她的折纸作品《龙凤呈祥》曾荣获卢浮宫卡鲁塞尔厅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金奖。

她多次参与国际折纸交流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被她精美的折纸作品所吸引,不少人感叹:“这些细节丰富的作品,竟然全是用手折出来的!”

除了设计与创作,黄晓娴还热衷于挖掘中国折纸的历史。她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将散落在中外文化中的折纸故事整理成文。在搜集中国传统情书折纸模型“同心方胜”的古籍记录时,她发现提到方胜折纸的元朝《西厢记》、明末清初《玉娇梨》等著作在十九世纪被雷慕沙、儒莲等法国汉学家翻译成法语。今年,在中法建交六十周年的活动中,她向巴黎观众讲述了19世纪中法折纸艺术交流史,并教现场观众折同心方胜,吸引了法国市民和艺术家一起学习折叠同心方胜。

“方胜”在古代有着“同心双合,彼此相通”之意。如今,时光流转,通过黄晓娴手中的一张纸,助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依然传递着美好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