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在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茉莉花》《太湖美》《无锡景》等具有无锡传统文化特色的歌曲时常在校园内传唱,这也是学校精心挑选的“班班有歌声”活动曲目。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洛社中心小学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主线。该校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资源育人三个方面嵌入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完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
在课程育人上,学校以课程学习为重点,进行“1+N+X”课程模式的探索。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该校开设“文化寻根”奠基课程、“文化寻味”拓展课程、“文化寻访”研修课程,旨在通过知、学、传、创等手段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找到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随着“小龙人读河课程”“小水滴课程”“龙文化”班本课程的探索和推广,还有“仁义礼智信爱”六大体系课程的嵌入,该校逐步形成了一种“校内学习—家庭巩固—社会传播”的实践模式,将课程内核的种子撒在每个孩子心田,落到每个家庭中间,有效实现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精准对接。
在实践育人上,学校以实践体验为途径,在文化涵养中凝聚协同育人的力量。该校制定“校家社文化行动谱系”,立足“非遗文化”和家乡本土文化生长点,打造由传统节日、传统技艺、传统游戏组成的“非遗文化寻根实践活动”,以及由家乡美食、家乡方言、家乡名人等组成的“家乡文化寻味实践活动”两条实践生长链,“中秋共此时,童心映月圆”活动既帮助学生感受了中秋风俗,也增进了亲情和感恩意识;“走进螺钿艺韵,感悟非遗匠心”活动在丰富“家长进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拉近了学生和“非遗文化”的距离。“亲子蹴鞠大比拼”“家乡名人见面会”“家乡风景绘画展”等活动,增进了学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了家长、社区等共育主体加入到协同育人队伍中来。参与主体从个体式到集群式发展,活动形式从碎片化到系统化转型,处处都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作用。
在资源育人上,学校以资源融合为补充,加大物型课程建设的力度。该校打造校园文化长廊、文化打卡明星墙、校外运河文化馆,组建校家社“童盟”、家庭育儿团、志愿服务队等团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条件。学校运用“尚贤少年说”“公众号专栏”“互动云平台”等媒介资源,不断优化资源网络,积极完善评价机制,成为校家社协同育人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理念同频,步调一致,校家社一体沿着协同育人的轨道合力前行”,校长钱志新说,协同育人促进了学校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在担当中谋求成长,在坚守中追求创新,真正发挥了“以文化人”的作用。
高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