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0版:小记者

探秘博物馆,感受文化美

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学生作品选登

探秘扬州双博馆

扬州双博馆,一个既古典又现代的地方,收藏和展示着许多宝贝。这里不仅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好地方,还是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神奇桥梁。

一走进双博馆,我就被“广陵潮——扬州古代城市故事”展厅吸引了。它就像一部好看的电影,让我看到了扬州从古时候的热闹商贸中心,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名城。扬州不只是一座城市,还代表着一种特别的文化和精神,让我心里充满了自豪。

移步至“国宝厅”,眼前这件高43.5厘米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口小,颈短,肩丰,底部微微外撇。瓶身通体施蓝釉,腹部白龙环绕于瓶身,龙首上仰,双角微微后翘,霁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映衬下,更有“画龙点睛”之效。这件梅瓶不仅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国家级文物珍品,展现了元代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走进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工艺品和各类模型。在那里,我看到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变化,并感受到印刷术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文物是民族的记忆,是文化的根基,对它们的保护与传承关乎着一个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文物保护的参与者与推动者,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加强科技手段应用等多种方式,共同守护这些历史瑰宝。

扬州双博馆不仅让我看到了文物的美丽,更让我明白了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历史,热爱文化,用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未来!

六(13)班 束梓希

指导老师:邱萍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简游指南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在一众自西向东的江河之间纵贯南北,以一己之力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开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运河历史,感受其人文精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应运而生。

身为扬州小土著,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一番。

首先,我们要前往的是一号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展馆全景展示了中国大运河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和运河城市的发展变化,也让我们懂得大运河是一代代水利工作者的智慧传承,也是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渴望打破地理环境限制,实现南北方共同发展的决心。

接下来,我们前往二号馆“运河上的舟楫”。它是一项3D观影互动项目,用乘船模式带大家领略运河沿岸的代表性景观,亦真亦假,如梦如幻,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同样采用了720度全息投影的还有八号馆“河之恋”,以“水”“运”“诗”“画”四个篇章,阐释中国大运河文化,使游客产生无尽的联想。

我非常喜欢三号馆“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以“城市历史景观再现”的模式,打造一个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让观众可以互动体验的展厅。这里复原了许多古代建筑,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还有许多古代商铺,有卖风筝的、卖灯笼的……许多小伙伴还特地穿着汉服来体验了一把古人的生活。

走着走着,头顶上4D全息投影展示的天空,调皮地从晴空万里,调换成了电闪雷鸣,屋檐上也雨注直下,吓得大家纷纷跑进店里躲雨。再一抬头,哪里有什么雨?分明是星空满天啊!第一次经历这种体验的我,感觉比时空之旅还刺激呢!

以上就是我想带大家参观的博物馆,希望大家来我家乡的时候,记得去游玩哦!

六(13)班 朱玺

指导老师:邱萍

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之旅‌‎‌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的,是我们扬州人引以为傲的一处新地标: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一号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运河历年变迁图,各个朝代的出土文物,以及与之对应的各时期运河示意图,它们详细地展示了大运河从古至今的变迁。这条运河不仅是一条重要的水路通道,更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了解到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展,最终成为一条贯穿南北的“黄金水道”。‌‎

‌‎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漕运与盐运”展厅。通过复原的古代船只、货栈、码头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忙的运输时代。讲解员告诉我们,大运河曾是漕粮北运和食盐南运的主要通道,对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看着那些精致的船模和货物模型,我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勤劳。‌‎

博物馆还设有“运河文化”展厅,这里展示了与运河相关的诗词、书画和民俗风情。我特别喜欢那些描绘运河风光的国画,它们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运河的四季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站在这些画作前,我仿佛能听到船夫的号子声,看到船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感受、去传承,运河的精神和文化一定会永远流传下去。‌‎

六(14)班 潘志航

指导老师:陶靖雯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游记

“五一”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同参观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它毗邻维多利亚港,是一座靠海而建的博物馆。当我们走过售票处,一座巨大的鼎形建筑跃然于眼前,虽然它也叫故宫,但与北京故宫截然不同。北京故宫的建筑群历史悠久、气势磅礴,而眼前的这栋建筑,现代、摩登。

10扇朱红色的迎宾门,呼应紫禁城的大门,很多人会驻足在此拍照打卡。博物馆常设9个展厅,我印象最深的是展厅1“紫禁万象”,一百多件故宫典藏,有不少还是第一次展出呢。我一边走一边看,玻璃柜里的展品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有繁复华美的龙袍,有工艺精湛的洋座钟,有奢华无比的金银首饰……不愧是皇家专用,工艺之精美,细节之繁复,用料之奢侈,让人叹为观止!

在众多展品中,我此次印象最深的并非名家字画与奢华皇家用品,而是一个大木箱。这种大木箱木料斑驳,四周用铁皮保护,每个箱子上都有专属编号。据文字介绍,这样的大木箱共有13427个,在1933年,为防日寇劫掠,北京故宫博物院约1.3万箱文物展开了漫长的南迁,历经数十年,辗转颠沛了大半个中国,这批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才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看到这里,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是对文物的幸存感到庆幸,另一方面更是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不仅仅是个人对未来的期许,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承诺。

走出最后一个展厅,来到开阔的大露台,吹着轻柔的海风,看着海面上一艘艘穿梭的轮船,现代与古典在一秒之间切换,让我不得不感叹,这次香港故宫的游览,值得!

六(15)班 刘予恩

指导老师:鲍颖

镌刻在印章上的文物

——国家博物馆之旅

终于,我踏入了国家博物馆。刚进入馆内,那宏大的空间和浓厚的历史氛围便扑面而来,让我瞬间沉浸其中。

国家博物馆的国宝璀璨夺目。后母戊鼎,那是商周青铜文化的丰碑,重达832.84公斤,其巨大的体量和精美的纹饰彰显着昔日的辉煌,是镇馆之宝。四羊方尊,造型独特,四只羊头栩栩如生,将艺术之美与青铜工艺完美融合,是商代青铜方尊中的极致典范。人面鱼纹彩陶盆,作为仰韶文化的代表,盆上神秘的人面鱼纹图案,承载着远古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彩陶艺术的珍宝。红山玉龙,有“中华第一龙”之誉,其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龙的神韵,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独特魅力……每一件文物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参观之余,国博的盖章活动也深深吸引了我。机器章的图案精美,每个章都对应着一件独特的珍宝,仿佛是文物的“身份标识”。通过盖章,我不仅记住了珍宝那简笔画的轮廓,还欣赏到了参观时走马观花未曾留意的细节,真是一举两得。

这次参观国家博物馆,就像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太喜欢这些文物了,虽带不走,但可以带走有文物的印章,那也是小确幸,因为它们记录下了属于我自己的国家博物馆之旅。

六(15)班 唐欣悦

指导老师:鲍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