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最美的深秋时节,来自全国的数十位青年作家、批评家共赴一场青春的文学盛会——第三届扬子江青年文学季。
11月25日,第三届扬子江青年文学季开幕式暨第六届“《钟山》之星”文学奖、首届“《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此后两天,第十届《钟山》全国青年作家笔会、第八届扬子江青年批评家学术工作坊、青年作家与批评家联席座谈会、作家文学分享会等多场活动次第举行。
一次文学的盛会,一次思想的狂欢。本届扬子江青年文学季见证了一批青年作家的成长,也展现了青年学者们对文学研究的热情与创见。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姜斯佳 裴诗语 任雨风/文
施向辉 牛华新
刘畅 何刘 穆子健/摄
构建发现、培养青年文学人才的重要平台
11月25日晚,第六届“《钟山》之星”文学奖、首届“《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拉开了第三届扬子江青年文学季的帷幕。
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倡导和支持下,“《钟山》之星”文学奖于2019年创办,旨在发掘那些始终秉持对汉语文学写作的敬畏之心,能够直面多元、复杂、蓬勃的时代生活,同时不拘泥于陈旧的写作习惯,敢于以诚恳而有力的创新思维拓展汉语文学的可能性的青年作家们;奖掖那些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上都呈现出挑战难度的勇气和力量,能够敏锐捕捉和探索新的文学内容和表达形式的优秀文学作品。而本届扬子江青年文学季首次设立的“《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则体现了江苏对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协同发展的高度重视。《扬子江文学评论》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文学评论C刊,一直是中国文坛最具新锐性和影响力的评论阵地。这个新设奖项,与已有六届历史的“《钟山》之星”文学奖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发现、培养青年文学人才的重要平台。
经过严格的初评、终评环节,三三、宥予获本届“《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作家奖,史玥琦的短篇小说《夜游神》、金晖的短篇小说《云层深处》、周于旸的短篇小说集《招摇过海》、顾文艳的短篇小说《人工湖》、崔君的中篇小说《有山有谷》获本届“《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樊迎春、丁璐、刘媛、贺嘉钰、宋喆获首届“《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钟山》《扬子江文学评论》主编贾梦玮,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高民,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丁帆,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文学报》总编辑陆梅,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胡学文等出席活动,并为获奖者颁奖。活动由《钟山》副主编贠淑红、《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主持。
AI来了,给作家带来紧迫感
AI技术怎样影响作家的阅读、写作乃至文学生活?在第十届《钟山》全国青年作家笔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家以“AI时代的青年写作”为主题,畅谈各自的创作理念、心得。
在周于旸看来,AI给作家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AI提供了一个新的写作主题;另一方面,它也给作家带来一些紧迫感。“它在后面追赶着我们,让我们在创作上有一些必须要面对的、新的东西。”
尽管AI的存在让作家们感受到了紧迫,但大多数作家还是认为,AI创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陈润庭以手拉壶制作为例。他回忆道,这个行业经历过手工时代向机械化、自动化时代转型。尽管如此,陈润庭始终偏爱那些手工拉坯的茶壶,即使它们不够完美、不够规整,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赋予了作品一种“人类的温度”。在他看来,写作和制作手拉壶一样,始终是人的艺术,必须要有人的气味、气息,甚至是人的不足。他说:“诗意往往是笨拙的,是一个人试图理解另一个人时流露出的情感与行动。我相信,这种笨拙的诗意是永恒的,它属于人类。”
何田田的看法与陈润庭不谋而合。“文学世界跟现实世界是互相滋养完成的,创作者的可贵在于他是作品唯一具有主体性的部分,他在命运里经历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能在作品中进行呈现的。”何田田说,“AI即使可以理解一个人的经历,但他没有办法理解这种灵魂深处的痛苦,所以他没有办法发出主体性的声音。”人类必须重新叩问自身的存在意义,重新确立自己的价值。
当代文学往何处走?
在第八届扬子江青年批评家学术工作坊现场,青年学者们就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方法革新的路径、当前文学创作的新变与问题以及“新小说”重新出发的可能与方向展开对话,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学评论的深度交流。
40年前,一群青年学者齐聚西子湖畔,在“杭州会议”上探讨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这场会议被视为寻根文学的起点,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转型的重要标志。40年后,当代文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场域更加多元复杂。“当代文学往何处走”的问题,时隔40年又摆在面前。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出版学院副教授石岸书直言,新寻根难以实现。“如果对40年前参加‘杭州会议’的作家个别考察,他们的寻根带着非常直接的个人性。而我们今天之所以无法寻根,是因为我们大多在城市长大,再谈寻根时,会发现那些非常在地化、个人化的经验都变得飘忽和缥缈。这也是当下文学生产、文学创作面临的艰难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相宜认为,当年的文学思潮与当下有很多相似之处。“文学概念可能就是这样,在讨论中形成,启迪作家们找到最贴近自己成长趋势、属于自己的文学资源和文化创作路径。”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讲师樊迎春表示:“寻根文学更多是一种现代性的诉求。我愿意把当代文学理解为一种正在进行的文学,我们可以有方法论的焦虑、命名的焦虑、创新的焦虑,甚至必然化的焦虑,但根源在于我们需要人、需要文本,需要多样化的写作和创作,需要真正关切当下的作家究竟在写什么。”
作家与批评家需要彼此看见
在青年作家与批评家联席座谈会上,38位青年作家和批评家同聚一堂,展开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每位批评家都提前阅读了对应作家的作品,并在现场两两进行对谈。
“来参加活动的青年批评家和青年作家,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也因此得以被很多人‘看见’,不过,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可能并不多,或许处于互相‘看不见’的状态。”李杨表示,“在场每个批评家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素材以及内容,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让大家看见彼此。”
面对现场批评家们的反馈,很多作家谈到了自己今后对创作方向的调整与期望,尤其是融合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兼顾深度与好读的尝试。
作家林戈声认为,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在对读者的想象上是存在悖反的,通俗文学一定要给读者情感上的刺激和释放,而严肃文学要尽量规避煽情的部分,以达到理性思考的目的,像手术刀一样去剖析深刻难解的问题。但为了自身发展,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又会下意识地借鉴对方的技巧,以期推陈出新。“我希望好看的故事、有深度的故事,这两者可以在我的小说中达到有机结合。我的写作倾向是非线性的叙事,会不自觉地有很多意识流的部分,希望今后也能把这部分写得更好看一些。”
作家崔君说,自己在写作时会追求构筑生活的场景、重大事件的细节片段,呈现一种空间感,营造人物绵密的情绪。“以前我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对于自己身边特别熟悉的东西,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写法让它进入到文学当中?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写作者达到一定年龄以后,回望小时候身边的人和事,过往这些人的生存境遇会自动地、更为清晰地彰显出来。我很关注上世纪90年代乡镇女性的生存境遇问题,后面的小说我争取写得好看一些。”
在活动中,青年作家与评论家的同场,也成为了议题。“我第一次参加评论者和作者面对面、被迫‘相亲’、互相谈论的座谈会。这样的活动提醒我反思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我们的批评话语很多时候是无效的,也许我们回去应该反思一下如何有效地进入作者。”批评家臧晴说。
在文学之都汇聚青春力量
在第三届扬子江青年文学季举办期间,还举办了多场作家文学分享会。
11月26日,《钟山》联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通过视频号直播举行了“发现日常生活的残酷与动人——三三《山顶上是海》作品分享会”“世界扑面而来,我们何以慰藉——小昌《世界扑面而来》作品分享会”。在线观众就作品特色、写作技巧、创作灵感等问题与嘉宾们进行了积极互动。
11月27日上午,两场文学活动在高校举办。龚万莹《岛屿的厝》阅读分享会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活水轩举办,《招摇过海》作者周于旸、《纷纷水火》作者林戈声在南京师范大学与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展开交流。
11月27日下午,第三届扬子江青年文学季青年文学分享会——魏思孝与他的村庄,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举行。著名作家、诗人、鲁奖获得者韩东,青年批评家赵坤,青年批评家韩松刚共同分享,谈到了小说的虚构与真实,指出魏思孝创作上非同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特色,以及对于乡村书写的树碑立传式的雄心。魏思孝分享了自己小说的细节塑造、写作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