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视觉与味觉的 双重盛宴

《小食谭记》 钱红丽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4年4月

□高低

作为与钱红丽相识二十多年的老乡兼笔友,我亲眼见证了她在文字领域的华丽蜕变与稳健成长。从早年笔触的青涩,到如今文字的成熟与深邃,她的作品广受各大报刊青睐,专栏频开,散文集更是接连出版,广受读者好评。近期,我有幸沉浸于她精心烹制的美食随笔集《小食谭记》,书中文字犹如佳肴般令人垂涎,堪称人间至味。

作家曾园在序言中巧妙引用张晓风对美食文学演变的深刻洞察,指出焦桐将食物提升至近乎神圣的境界。而钱红丽的《小食谭记》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苏东坡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虽言生活态度,却也道出了美食与情感之间的不解之缘。钱红丽在书中对臭鳜鱼、腌笃鲜等徽菜的描绘,正如东坡笔下的竹子,既是食物,亦是情感的载体。

谈及臭鳜鱼,钱红丽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其制作过程与独特风味,使读者仿佛能嗅到那诱人的香气。这不禁让人忆起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食材与烹饪的严苛要求:“肉有筋瓣,剔之则酥;鸭有肾臊,削之则净。”钱红丽对徽菜的描写与袁枚的精细追求不谋而合,均体现了对食物的敬畏与热爱。

而提到腌笃鲜,则让人联想到鲁迅在《故乡》中对故乡美食的怀念:“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鲁迅笔下的故乡,与钱红丽笔下的安徽,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腌笃鲜作为一道地道的徽菜,承载了无数安徽人的乡愁和记忆,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汪曾祺有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句话在《小食谭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钱红丽通过描绘安徽各地的美食,不仅展现了食物的色香味,更揭示了其背后的人文情怀。例如,她对一品锅的描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安徽人对食材的精妙运用与烹饪的极致追求,这与汪曾祺笔下的“人间烟火”有异曲同工之妙。

梁实秋在其美食散文中也曾提及:“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瘾头’,吃上瘾了就欲罢不能。”此言同样适用于《小食谭记》。钱红丽通过精致的刻画,让读者仿佛也上瘾一般,对安徽的美食充满了无尽的向往与期待。这种文字的魅力,正是美食文学所独有的。

在语言结构上,《小食谭记》同样令人称道。钱红丽的文字流畅而富有韵律,宛如一首优美的诗篇。她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食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水芹是冬日里最有仙气的蔬菜,堪称菜蔬界的林黛玉”这样的比喻,不仅形象地展示了水芹的美味,更赋予它们以生命与美感。

此外,《小食谭记》还巧妙地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引领读者在安徽的美食世界中尽情遨游。从臭鳜鱼到腌笃鲜,从一品锅到各式土鸡土猪土菜,钱红丽以文字为笔,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美食画卷。这种叙事技巧不仅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让他们对安徽的美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小食谭记》是一部集美食、文化与情感于一体的文学佳作。钱红丽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与丰富的文化底蕴,为读者奉献了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令人回味无穷。正如作者所说:“诗意就是有能力将日子的烟火气过至赏心悦目的层次上,令一颗心安稳而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