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现场/特别报道

常州:在科学教育道路上探索创新

科学实验

无人机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科学教育资源的优势,激发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常州教育在探索的路上不断给出答案:引入无人机等学生喜欢的课程,把科学教育的课堂搬进公园,以科学教育助力“双减”落实。今年,钟楼区被确定常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22所学校成为常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陆文杰

科创教育打开更大世界的第N种可能

早在2015年,常州外国语学校就建立“科技中心”,建设有3D打印教室、机器人教室、人工智能教室、天文专用室等专用教室,为科创教育的发展奠定“环境育人”的基石。每年春季,学校开展科技主题教育,为学生搭建一个“动手参与、激发创意”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我们有一门无人机基础操作课程,从认识无人机,到组装拆装,再到操作飞行完成各种任务,最后以比赛和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无人机课程的学习成果。”常州外国语学校课教处副主任吴辰怡说。

此外,常州外国语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开发了一系列跨学科项目活动。“每个八年级的同学都要亲手制作一款橡皮筋琴,用到的材料是废旧纸盒、橡皮筋和筷子。通过拨动橡皮筋的松紧和调整筷子的位置,最终让纸盒发出满意的声音。既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明白相关原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物理组侯慧玲老师介绍。

据了解,常州外国语学校将科创教育,融科技教育、劳动教育、工程教育、综合实践为一体,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强国有我”的科创种子,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培育科创精神、科创思维,在动手实践中提升能力和素养,教育就有了打开更大世界的第N种可能。近年来,学校获得了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一等奖、全国物联网创新创客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一等奖、常州市研究性学习成果特等奖等荣誉。

“学校做好科学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让学生在科学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发掘优秀个体,带动整体提升。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邀请院士大家走进校园,全面打造科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引进高质量课程,让师生在科学教育中共同进步。”常州市外国语学校执行校长黄金松说。

把科学教育课堂搬到公园里

利用学校紧邻常州红梅公园的地理优势,常州市解放路小学基于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梳理了一至六年级可以与红梅公园资源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涉及每一册每一个单元,老师带着学生在公园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观察、体验、探究,开展科学学习。

“我们在专家建议下,再次梳理了1—6年级所有的科学教材中能和公园实景课程相整合的内容;围绕红梅公园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并指导全校学生进行实地体验,收到了1700多份有效问卷,教师对问题进行筛选、分类和整理,共征集了100个有价值的科学探究问题。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真实问题,从科学所包含的植物、动物、微生态和工程工艺四个方面重新确定了24个公园课程研究主题。”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校长蒋琳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常州市解放路小学的公园课程开发模式将辐射7所成员校,通过研发六年级的“公园微生态”主题课程,亮相常州市科学教育年会。除了已知的公园资源,学校还将目光聚焦到更广阔的科普研究单位,借助专业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角度走进科学,感受科学与生活的链接与人文意义。

做好加法为科学教育赋予新内涵

今年举行的2024年钟楼区小学生机器人大赛上,来自全区22所学校的211位同学参加了本次比赛。参赛选手们分别参加了机器人超级轨迹、机器人“城市建设”、机器人“橄榄球挑战赛”、掘金时代、运动小达人5个项目角逐。比赛现场,小选手们脑力全开运用机械结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编程等知识,巧思妙想通过编程遥控控制机器人完成如巡线、避障、打橄榄球、搬运物品等多项任务。

“比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钟楼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不断深化“我们爱科学”倡议行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以科学教育“四张清单”助力“双减”落实。创建1个少科院组织机构,打造学生管理“新天地”,招募学生代表参与管理少年科学院的日常运作,为少科院的发展献计献策;成立10所科技俱乐部学校,搭建学生发展“新平台”,为学生提供科学学习的方法、科学学习的实践新空间;集聚N家校内外科普资源,拓展学生创新“空间”,聘请教育、科技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和科技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少年科学院的学术指导工作。

今年,钟楼区获评常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钟楼外国语学校、觅渡桥小学、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怀德苑小学4所学校获评常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常州市青少年新能源科技俱乐部在觅渡桥小学正式成立。整体建构的区域科学教育协同育人链,不仅积极回应了“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要求,也为钟楼科学教育赋予新的内涵和意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整体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