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以来,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文献修复中心每周四下午都会迎来15名“小学徒”,对《红楼梦》程甲本进行修复与装帧,沉浸式感受体验“古籍修复师”的工作日常。作为南京大学图书馆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何以补苍天”古籍修复体验课程上线即“秒光”,8周的课程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同学们会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呢?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于露/文 顾闻/摄
传承百年历史,南大首开古籍修复专题课
上课时间还未到,古籍特藏部文献修复中心里,同学们已经熟练地拿出自己的作业进行修补。这是第四节的课程,主要任务是修复书叶,为后续还原装帧做准备。
泛黄的书叶上,可以看到淡淡折痕与黄色水渍,书叶中还有一些缺损、破损的痕迹。只见同学们有序地将破损书叶揭开、展平,用毛笔蘸取稀浆水,细细涂在破损处四周,小心地修复着。一旁的课程老师、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古籍修复师陈婧,为同学们耐心做着指导讲解。
作为全国最大的高校图书馆之一,南京大学古籍特藏部收藏了古籍线装书近40万册。作为这些珍贵文化历史资料的守护者,文献修复中心工作人员每年修复的古籍有数千叶。
1924年,金陵大学图书馆已设置修复装订组对传世古籍进行整理与保护,一百年后,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首次开设古籍修复专题课程,将这份修复技艺与文化传授给同学们。
11月7日,首届“何以补苍天”古籍修复体验课程开讲。在陈婧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修复中心。就在这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场所,同学们对古籍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认领到了自己的“专属作业”。
沉浸式感受古籍修复,他们花费心思做“破书”
古色古香的作业,是广为人知的《红楼梦》。据了解,本次课程配合南京大学图书馆“风起红楼,流传天下——《红楼梦》版本展”推出,选择了《红楼梦》程甲本复制本作为修复对象。
作为《红楼梦》第一部刷印本,程甲本插图非常精美。不过,同学们领到的作业是老师们精心“破坏”后的,大家的任务就是要将作业“修旧如旧”。
陈婧介绍,给同学们准备的作业,也是古籍特藏部同事们的首次尝试。这门课由她与同事张百慧、李轶伦博士共同开设,“我们准备的程甲本大约二十多叶。从古籍上扫描后,我们用宣纸打印、裁齐折页形成一本书,然后再把它做旧,这个过程费了很多功夫。”
受潮、破损、粘连、断裂的书口、扑扑簌簌的灰尘、弯弯曲曲的小洞……在作业上,古籍修复时会遇到的情况,古籍特藏部的老师都尝试着将其还原呈现。“弯弯曲曲的小洞,就是书虫咬的。我们本来想用线香将作业模拟成书虫咬坏的形状,结果发现线香温度不够,又去化学实验室用机器进行制作,希望尽可能还原古籍破损的过程。”陈婧说。
每名同学领取的作业破坏程度不一,历史学院郭涵同学就面临了一种复杂的情况。“我的作业里有10来张书叶粘在一起没有办法用干揭法揭开。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书叶粘连的原因,并把它们放在竹帘中,用热水浸湿,使粘连书叶的浆糊失效,然后书叶就丝滑地揭开了。”
记者注意到,每名同学的身边都有一份“古籍修复档案”。文献信息、分册信息、破损信息……同学们需要清晰详细地记录下修复的过程,还需要填写好自己的修复工作日志。陈婧解释,作为必备程序,档案记录的信息记录着古籍的修复经历,让后来者借鉴。因此也希望让同学们通过这样的记录,更真实地感受古籍修复工作。
课程共8周,16课时。根据古籍修复步骤,理论课分为修复前准备阶段、修整阶段、复原阶段三部分,穿插在修复实践中进行。在课程结束后,文献修复中心还会举办修复成果展,将同学们的修复作品展示给大家,邀请大家进行投票,综合多种标准进行考核。
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文献修复中心工作人员李轶伦介绍,“古籍修复师”这一职业因网络走红为大家所知,但这并不直观。“要知道,一张破损十分厉害的书叶,可能需要耗时一天修复,上手做与视频、文字介绍的并不相同,因此,我们希望感兴趣的同学能真正感受到这份职业的不易与背后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