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道出了医生的职责与担当,同时也表达了患者的诉求,病痛缠身的他们不仅希望看好病,也渴望得到医生更多的关怀。然而,在繁忙的门诊上,医患时间宝贵,如何让诊疗更加高效?2024年年初,南京市秦淮区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融门诊,以“一医一护一诊室”的新模式服务患者。门诊开设一年来,成效如何?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
一站式就诊,患者获得“全方位”关心
中心二楼,共开设了三间融门诊,诊室宽敞明亮,护士坐在入口处,医生位于里侧。主管护师李青帮陈阿姨挂完号后,跟她拉起“家常”,“咱们65周岁以上老人有免费体检,您还检过啦?中医体质辨识也是免费的哦!”她一边说,一边在挂号单背面盖上了一个特别的印章表,上面印着血压、身高、体重、家签、体检、中辨、筛查……她按照表上内容,帮陈阿姨测量了各项生命体征,并仔细填写,紧接着,还在电脑上为陈阿姨建立了健康档案。
一通操作下来,陈阿姨的基本健康信息已经被收集完毕。她也乐呵呵地表示,诊室里就能挂号,不用多跑路,她还了解到不少医院的“福利”。李青告诉记者,下次复诊,她就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查看到陈阿姨的情况,慢病管理是否达标、近期是否需要复查等,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和护士唠完嗑,陈阿姨这才坐下,向全科主治中医师杨莉提出诉求。杨莉看了一眼挂号单背面的表格信息,发现她血压偏高,便询问了患病时间与用药状况,看陈阿姨体重偏轻,又嘱咐她饮食要均衡,同时为其纠正了不少误区。诊疗结束后,陈阿姨不仅拿到了药,还顺带解决了其他健康问题,她笑着说:“感觉自己被‘全方位’关心,心里暖暖的。”
医护携手,诊疗效率稳步提升
“护士帮我做好前期工作,患者一来,我就能获得对方的基础健康信息,诊疗更加精准高效,患者的信赖度也提高了不少。”杨莉告诉记者。前几天,她接诊了一名86岁的患者,老人主诉身体差,不仅吃不下饭,而且关节疼痛、乏力、走路喘。杨莉为其进行了检查,但结果显示老人各项指标正常,这是怎么回事?进一步与老人沟通后,杨莉发现,老人的焦虑情绪才是真正原因,并对其一直忽视的哮喘问题进行了治疗管理。
完成诊疗后,护士还会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解答疑惑。“我这个中药怎么煮啊?”“早上煮一遍,晚上再煮一遍就行了。”在副主任中医师孙康的门诊上,两名患者正交流煮药经验,主管护师吴丽荣立即叫停,表示这一错误方法会导致药效不一致,并给二人发送了正确的煮药方法。这次治疗,在吴丽荣的声声指导中,才算画上了句号。
孙康感慨:“吴护士帮了我大忙,让我能专注于治病。”原来,基层医院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常常会反复询问问题,同时,由于基础病较多,他们也需要健康护理、正确宣教。在以往,全科医生们的精力会被这些工作相对分散,有了融门诊,专业护士的出现,既“解放”了医生,也给了患者更全面的关怀。
三融合两促进,增强医患黏度
半年来,融门诊的门诊量稳定增长。该中心主任周晓明告诉记者,融门诊是个“稳固组合”,固定诊室、固定医护搭配,将服务、责任、绩效三重绑定,保证医生、护士有更多时间、精力用于公卫和筛防工作。
融门诊通过医护诊前诊中诊后的分工协作,还实现了健康照护全周期的融合。该中心还在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基础上,增加骨质疏松、癌症、慢阻肺、房颤、脂肪肝这五种慢病的管理。此外,中心的特色中医药服务也进一步融入门诊,强化全科医生的治未病意识,锻炼护士的中医技术。
融门诊的运转,还促进了家庭医生的签约,推动了分级诊疗的实施。杨莉与76岁的刘老伯签约家庭医生不久,便获得了一家人的认可,“小杨医生不仅是家医,也是以诚相待的朋友。”刘老伯一家人纷纷与她签约。这份信赖,也让患者有什么不舒服都会第一时间与医生联系,全科主治医师沈芳芳帮助居民筛查出甲状腺癌、及时将消化道出血患者上转、为腹痛老人查出肠梗阻……及时转诊,挽救了更多患者。
“融门诊让医生有更多精力关怀患者,患者因此更加信任医生,产生更多联系,一旦出现问题,医生能够及时发现转诊,患者下转也愿意回到社区医生这里,这样就真正完成了诊疗的闭环。”周晓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