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益民”价值引领下的“小红帽”行动》是无锡市育红小学2020年获评的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
学校积极创设适合儿童的教育场景,让儿童在真实多样的“小红帽”公益服务场景任务中,体验、感悟、学习为公共利益做事,培养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努力成为具有“为公益民”使命感的有担当的一代新人。
A
开展“小红帽”公益行动
在育红小学,“小红帽”行动坚持儿童立场,公益教育强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自我成长与利他服务结合起来。该校一至二年级学生在师长的引领下了解公益知识、体验公益行动,三至六年级学生以“小红帽”自治委员会为载体,开展自觉、自治、自省的公益行动。
学校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和校园德育活动,在低、中、高各年段分别设置不同的教育主题。例如,低年级“和之享”活动主题为“认知自我,乐于交往”和“自理自治,勇于担责”,相关联的课程内容有道德与法治课题《拉拉手,交朋友》《我们的班级》,相关联的德育活动有“我的自画像”“认识新同学”“认识新老师”等。
学校利用“六礼”仪式举行公益成果展评、公益故事宣讲、公益行动总结反思等系列活动,逐步提升学生公益服务能力。例如,在一年级的入学礼上,学生收到“为公益民”校徽,在二年级入队礼上,学生成为“小红帽”预备队队员,在三年级上岗礼上,学生宣誓正式成为“小红帽”,在四年级成长礼上,学生用公益行动表达爱,在五年级检阅礼上,学生成立“小红帽”自治委员会,在六年级毕业礼上,学生总结回顾公益成长之路。
B
设定“实践性”行动标准
首先,“实践性”的公益行动是真实的学习经历。学生参与的每一次“小红帽”行动,都是在过程中培育“公益心”,产生“公益行”。如“创之享”行动中,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积极运用信息科学中学习到的动漫创客知识,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下,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制作了多个动漫视频进行公益宣讲,弘扬正能量。
其次,“实践性”的公益行动是自发的学习愿望。“小红帽”行动是公益性质,学校通过建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小红帽”自治委员会,把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指导儿童开展日常组织工作。班级“小红帽”自治委员会主要开展岗位商议、竞聘上岗、服务岗位等活动,不断提升公益技能,学会坚持服务好一个岗位。
五年级的校级“小红帽”自治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就班级、校园里发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收集、分析、讨论,确定生成性的校园公益行动的内容和主题,比如大家通过投票确定了“课间文明”的校园公益行动主题,并设计了较为周密的行动方案,以小组合作方式实施公益行动。
C
推行“成长型”的评价系统
学校开展“小红帽”行动激励评价,以量规评估、综合评定、荣誉评选、手账评价等“成长型”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在公益行动中获得幸福感、成就感。
学校从“五大能力”维度提出了设计“小红帽”行动评价量规的建议,从正确看待公益行动的认知力、开展公益行动的合作力、坚持公益行动的实践力、改进行动方式的创新力、总结行动经验的反思力这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在行动时对照,不断改进,不断成长。
学校把领巾争章活动中的“公益勋章”特色奖章获得情况作为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公益品格成长如何,依据学生在课程沉浸中的体验行动、岗位服务中的养成行动和项目活动中的自治行动做出具体表现。
学校为每位学生定制一份“公益成长手账”,明确公益成长地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红帽”志愿行动,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收集自己在“小红帽”行动中的阶段性成果、阶段性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自我对照、自我对话和自我积淀。
D
打造“生长性”的道德场境
在设置“日常化”服务阵地上,学校围绕学生生活的轨迹,建设公益服务阵地。“小先生”学习互助岗、班级劳动服务“一人一岗”、“大手拉小手”对口年级互助岗、社会职业体验岗……学生在示范类、服务类、宣讲类岗位上,开展丰富的公益服务活动。
在打造“浸润型”空间场域上,学校打造“小红帽”展示墙、“小红帽”广电站、“小红帽”陈列馆等凸显“为公益民”价值的时空领域,在耳濡目染中助力学生素养提升。
学校利用楼道走廊、广场宣传栏等进行“育红公益榜样”图文宣传。各班教室设有“小红帽”公益行动主题墙,校园里设有“四享”“六礼”主题墙和“公益之星”展览墙,墙上展示学生公益行动的活动内容及成果,为学生持续性做公益赋能。
“红领巾广播”“升旗仪式”等是学校进行“育红公益故事”宣讲的平台。学校利用融媒体宣传,树立公益行动榜样,引导师生家长在身边学公益、做公益。学校每三年开展一次“公益之星”评选,通过班级自荐、年级推荐、校级展播的形式,评选出校级“公益之星”。
学校开辟“小红帽”陈列馆,丰富场域建设。陈列馆内收录、陈列学生“小红帽”公益行动过程中的关键物件,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参观陈列馆,“小红帽”宣讲员讲述陈列品背后的故事,传承“为公益民”精神。 (尤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