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副刊

阅江楼上阅风流

□南京 苗啸雷

扬子江畔、仪凤门内的南京城墙西北角,有一座海拔只有78米的狮子山。此山原名卢龙山,据说是晋元帝司马睿见此山像北方的卢龙寨而赐名。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经常带臣下去卢龙山赏景,觉得此山酷似狮子,于是赐名狮子山。龙也好,狮也罢,足见此山之不凡。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狮子山风景秀丽、古迹众多,最有名的当数阅江楼了,名为阅江,喻阅江揽胜之意,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楼高五十多米,外四内三共七层,碧瓦朱楹、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古色古香,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从内到外处处彰显古典皇家气派,尤其是顶层屋顶的金龙雕饰,更显富丽堂皇。

不过阅江楼却是个地地道道的00后。自明朝以来,阅江楼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直到2001年才正式建成对外开放,为狮子山巅带来了新的名片,也成为老下关标志性建筑,代表六百多年“有记无楼”的历史终于结束,历史书上的“江南第一楼”,最终找回了自己。

还是从洪武七年(1374年)说起吧。在那个政通人和、百废待兴的春天,南京城到处洋溢着安定祥和的气息。这一天,朱元璋在宫中和大臣们闲聊,提起当年在南京郊外龙湾卢龙山,他指挥军队以少胜多,一举击溃陈友谅,收复了大片失地,是定鼎江南的关键战役,说得群臣无不称颂圣德、山呼万岁。朱元璋也激动万分,心中有了一个绝妙的想法:要在此地兴建观光高楼!让臣子们感悟自己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俯瞰长江、与民同乐中咏物抒怀、展望未来。他被自己的想法感动,连名字都想好了——阅江楼。

为了做足准备,朱元璋亲自写下一篇《阅江楼记》,把自己兴建阅江楼的计划告诉群臣,用华丽的辞藻详细描述了他心目中的阅江楼的壮观景象。唯恐自己想得不周全,他让大臣们每人交一篇题为《阅江楼记》的小作文,于是群臣纷纷驰骋文思,激扬文字,描绘出想象中阅江楼的宏伟壮丽,并由此歌颂天下太平、皇帝英明,其中大学士宋濂的文章一举夺魁。宋濂在文中描绘了南京阅江楼的胜景,旨在歌颂明朝的盛世和皇帝的功绩,同时小心翼翼地表达了对帝王安抚内外、体恤民生的期望‌。这篇文章后来入选了《古文观止》,几百年来被广泛传诵,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遐想。

可惜天公不作美,天空出现了日食,在古人看来这是上天对帝王做了错事的警示。于是朱元璋开始反省,难道兴建阅江楼是不合适的?上天不允许?想着想着惊出一身冷汗,赶紧打消了建楼的念头。但是为了在群臣面前给自己圆回来,他就写了一篇《又阅江楼记》,找了一大堆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顺便还批评了群臣未能及时劝谏,让他很伤心,等等。正话反话都被皇帝说完了,群臣也只好面面相觑。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秋,朱元璋没建起来的楼,现代的南京人给建起来了。今天我们参观阅江楼,可以想象朱元璋当年几番畅想又几番踟蹰的心情,也可以与宋濂一起品鉴“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的市井百态,这就是南京城固有的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中能够深刻感悟历史与现代的交织。

站在阅江楼上,放眼远眺,长江如一条巨龙蜿蜒穿城而过,江面上繁忙穿梭着大小船只,不远处的南京长江大桥气势如虹,连接大江南北。背江而望,繁华的南京城尽收眼底,电视塔高耸入云,紫峰大厦卓然独立,远处巍峨的紫金山宛若南京的守护神。我们仿佛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感受到了她的沧桑与辉煌,这也许就是阅江楼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