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辈最钟爱的玻璃杯是哪一款?什么是“三转一响带咔嚓”的当家花旦?20世纪70年代工人们的带饭神器是什么?……在新近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中,这些关于老物件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双喜牌玻璃杯、永久牌28寸自行车、三角牌搪瓷多格食篮……在中国工业化产品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与人民生活相关的产品设计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些“温暖设计”见证岁月的变迁,反映时代精神风貌,彰显社会文化价值,承载老百姓的美好记忆,唤起人们的怀旧情愫。正如本书策划人方立松所说:“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她存在岁月的记忆里,亲切而温暖;她生生不息,时时更新,照亮我们的生活,并通向未来;她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大潮的脉络和印记,成为民生发展、文明进步的鲜亮底色。”
现代快报记者专访了该书作者林晶晶,在她的笔下,呈现了国家建设发展与人民生活向往之间的互动,呈现了中国工业产品设计历尽艰辛、从无到有、如繁花般绽放的生长图景。从一件件经典民生产品的档案中,亦能窥见与所处时代中国“大历史”的关系。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
受访者供图
呈现中国设计的发展脉络
读品:请先谈一谈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林晶晶:在意大利学习设计期间,我深入接触到意大利设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让我不禁想了解同一时期中国的设计历史。回国后,我加入了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并成为沈榆老师领导的文献研究中心的一员。在研究中心丰富的文献收藏中,我逐渐发现,中国其实拥有非常丰富的设计历史,但这一历史尚未得到系统的梳理和传播。
于是,我开始尝试整理中国设计的历史脉络。然而,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要完整呈现这一脉络并非易事。正如我们常说,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其根本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在这一思考的指引下,在凤凰美术出版社原总编方立松老师和本书编委会主任沈榆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一个精巧的切入口,就是以民生设计为核心,呈现中国设计的发展脉络,展现民生产品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角色。这一视角不仅简明而有力,也能更直观地见证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独特历程。
读品:对您来说,写作的难度和挑战在哪里?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料的查找和查证。选出100个产品,是否有所取舍?
林晶晶: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文字量并不算大,但其难度主要体现在产品选择标准的制定和产品溯源工作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始终在政策的引导下不断调整、适应、优化与改善,逐步实现工业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民生产品设计也经历了从技术引进与仿制,到自主设计与大规模生产,再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这些设计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品链,经典民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制定科学的选择标准,从众多产品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为此,我们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反复研究、分析与讨论,最终确立了“民生普惠性、产业奠基性、价值时代性、档案可溯性”四个维度,作为衡量和筛选产品的标准。在这一框架下,经过多轮筛选,最终确定了书中收录的100件经典民生产品。
此外,民生产品从试制到量产,再到持续改进,其不断更新迭代的特性,使得精准溯源其年代变得极为困难。为此,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搜集一手资料,并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设计师、工程师等亲历者,以尽可能准确地还原每件产品的时代背景。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还要特别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刘九零老师,她在审稿过程中不厌其烦地进行核验,为书稿的精准性与科学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见证历史,触发美好回忆
读品:书中的民生设计,会引起集体怀旧,请分享一下您的个人记忆。
林晶晶:作为一名80后,我从小在南京长大,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许多怀旧民生产品的影子。比如,熊猫牌收音机、彩色电视机,这些都是陪伴我成长的重要物件。还有妈妈一直使用的缝纫机和电熨斗,也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作为本书的作者,书中的许多产品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红旗牌CA770型高级轿车。这款车不仅是一个经典的设计案例,更承载了深刻的时代意义。最初,我们计划拍摄这款车的实物模型,但考虑到模型可能无法完整呈现产品的细节,最终决定前往工业设计博物馆,拍摄实物车。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角度拍摄与拼接的方式,从几十张甚至上百张图片中进行后期处理,最终呈现出完整且细节丰富的产品图片。值得一提的是,当摄影团队见到这辆实物车时,都显得异常兴奋,忍不住上前体验。这种由衷的兴奋感也说明,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款车依然是一个经典的设计,不仅见证了历史,也触发了我们对于过去的美好回忆。
读品:书中将民生设计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林晶晶:中国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一路走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诸多曲折和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历史阶段,中国设计都达到了那个时期的独特高度。本书的写作,其实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的学习和理解,同时结合了中国民生设计的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才一步步理清了设计发展的脉络。
书中的章节划分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编年体,而是结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同时遵循设计自身的内在逻辑,把中国民生设计的发展划分成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59年,我们称之为设计启航,是以新中国成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为起点,这段时间的设计主要围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支持国家建设展开,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时推出的民生设计成果,就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节点。
第二个阶段是1960年到1978年,也就是设计探索,这是计划经济下民生设计和国家工业化体系建设相结合的时期。这时候的设计任务很重,不仅要满足国计民生的需求,还要推动整个工业体系的完善,可以说肩负了双重使命。
第三个阶段是1979年到2011年,设计赋能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迎来了快速发展。大量引入国际先进设计理念,推动了民生产品在质量和种类上的显著提升,可以说,这一阶段设计真正开始赋能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四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也就是设计创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中国民生设计逐步形成了独立的话语体系,同时展现出了更强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中国设计越来越有自己的声音。通过这样的划分,我们希望能够展现中国民生设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设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为探讨中国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民生设计的核心始终是贴近生活的创新
读品:您怎么看到民生设计的贡献和意义?
林晶晶:民生产品的范围其实特别广,跟大家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直接影响了我们每天的生活。不同的时期,民生设计都在聚焦一个核心目标,就是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通过改善生活质量、优化使用体验,还得让大家对这些产品有情感上的认同感,从而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比如,上世纪的搪瓷多格食篮,材料简单,但设计特别巧妙,完美解决了当时食物储存和携带的问题,确实给普通家庭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还有幸福牌120型简易相机,质量可靠,价格也很亲民,让普通人也能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跃进牌推出的电视、收音两用机,也是物美价廉,直接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再往后,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高铁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大家的出行方式,让快速、便捷的出行成为日常。可以说,民生设计的核心始终是贴近生活的创新,努力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受到便利和美好。它不仅关注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提升,还在满足社会基础需求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全面发展,真真正正地成为了服务民生、助力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产品档案
永久牌28寸自行车
1955年
1955年,上海自行车厂推出了永久牌28寸平车,命名为标准定型的自行车,即“标定车”。1956年,该车投入生产,开启了中国自行车工业化的历程。永久牌28寸标定车以其实用性和美观性著称,车辆整体设计强调功能美学与机械美学的和谐统一。车身外观线条流畅均匀,车铃、尾灯、鞍座等每一个部件细节设计都恰到好处,没有多余装饰,既满足了功能性,又增加了高级感,体现出中国自行车设计的美学内涵。永久牌28寸标定车奠定了自行车在“三转一响带咔嚓”系列轻工业产品中的榜首地位。
三角牌搪瓷多格食篮
1976年
20世纪70年代,上海搪瓷业发展。多格食篮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新型搪瓷产品类型,是国家非常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搪瓷多格食篮一般由外层铁制框架和多层搪瓷食物容器组成,灵感来源于古代传统食盒的式样。三角牌搪瓷多格食篮的容器为碗状,在底部轧有一圈环形箍,在保障容器强度的同时与容器开口处契合,实现了多层容器堆叠放置。整体造型简单大方且经济实用,容器轻便且易于清洗,因此风靡一时。工厂职工们长年累月地用多格食篮携带午餐是最常见的现象。
水仙牌双桶洗衣机
1982年
1982年,上海洗衣机总厂首次推出洗衣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的水仙牌双桶洗衣机。该机型具有洗涤、漂水、脱水三种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家庭日常织物的清洗需求,且可自由选择水流、水位,实现经济用水,是十分节能、便利的家用洗衣机。不同于常规的平台型洗衣机,该机型以琴台式造型为主,主要在控制台上做了倾斜设计,表面布局呈现了大小旋钮与按压圆键,强调了控制功能,使得俯视操作更为便利。机型正面匀称的长宽比例,也令机身造型更有变化、体态更加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