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苇
2024年是甲午战争130周年,中国与日本在海陆展开较量而惨败,最终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而结束。甲午之战的如此结局,深深刺痛了中国,这也是导致后来戊戌变法的重要诱因。中日在西太平洋如此激烈对抗兵戎相见,当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已经日益强大崛起,它以门户开放政策为依据,实际上是自有算盘若明若暗地支持日本。
甲午之战的十年之后,也就是120年前,又在中国领土上发生日俄战争,有人称之为第零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不在日本开打,也远离俄罗斯本土,当时的中国政府只能苦涩尴尬地宣布所谓“局外中立”,这一奇特而惨烈、虚伪而赤裸、规模巨大而荒唐的战争,最终以俄罗斯惨败,与日本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而画上句号,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日俄战争前后,美英公开支持日本,德法则力挺俄罗斯,大致形成两大阵营。但,日本经过日俄战争打败俄罗斯,不仅并吞朝鲜与中国东北,其海军此前已毁灭中国的北洋水师,如今又在对马海峡覆灭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野心膨胀,气焰嚣张,称雄太平洋的野心昭然若揭,这就与美国经营太平洋的战略产生尖锐矛盾。日本在日俄战争的十年之后又向中国提出所谓“二十一条”,几乎是要灭亡中国,日本此举也不符合美国利益。就此,美日之间展开激烈较量,为此后的太平洋战争猝然爆发埋下伏笔,在日本亡我“二十一条”的三十年后,也就是1945年,雅尔塔体系大体形成,美国向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无条件黯然投降,这就是自甲午战争以来的东亚格局形成的基本脉络。
1896年的四五月份,李鸿章有一次出访,他去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清政府本来要派王之春前往,但沙俄觉得王之春层级太低,不大高兴,这才改派因甲午战争之后声誉受到极大冲击但却有国际影响的李鸿章。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结束,中国任人宰割,受尽凌辱。但割让辽东半岛,沙俄觉得对他们的利益有太大损害,就联合法国、德国向日本施压,迫使日本最终答应让清廷再出三千万而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这就是史称的“三国干涉还辽”。这件事办成,俄国、德国、法国自然认为有功于中国。在这件事情的促成之中,沙俄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维特伯爵。但,帮忙之后,岂能就此万事大吉?天底下哪有免费的午餐?俄罗斯也是需要回报的啊。在此背景之下,沙俄希望李鸿章去沙俄,别有深意,多有许诺。李鸿章经地中海、土耳其海峡、黑海,从敖德萨到圣彼得堡,再去莫斯科,负责接待他的人,也是维特。
维特是沙俄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政策制定人,也是俄罗斯第一部宪法前身《十月宣言》的起草者。1849年6月17日,维特出生于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他在财政大臣任内﹐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实行保护关税﹑酒类专卖﹑改革币制﹑加速铁路建设包括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改组和兴建银行等﹐对俄国跃居世界列强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俄罗斯现代化之父。
他的外交主张与实践影响很大,除了提出三国干涉还辽,让日本吐出已经归入囊中的辽东半岛外,他还最终诱使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同意俄国在中国成立华俄道胜银行和修建中东铁路。1898年﹐他参与俄罗斯强租旅顺、大连的外交活动。1905年夏,沙俄爆发革命,尼古拉二世虽然对维特讨厌至极,但仍然派他前往美国与日本代表小村寿太郎谈判,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战后他因功被封为萨哈林伯爵。他在1915年去世,其所著《维特伯爵回忆录》因被存放在国外,才未被销毁,也成为后人研究日俄战争绕不开的重要文献来源之一。
维特在圣彼得堡为李鸿章的来访安排了盛大隆重的欢迎仪式。维特在他的回忆录里详细记载了李鸿章抽烟的场景:“侍从崇敬地点着了水烟,李鸿章坐着不动,侍从把烟枪塞到他嘴里,李鸿章吸一口,不动,侍从把烟枪拔出,他吐一口烟,侍从再把烟枪塞进去。”维特认为,李鸿章是在向他“摆谱”,因此“很自然地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给他一个印象,是我不在乎他的摆谱”。维特说:“在我的职业生涯里,遇见过各色名人,我会把李鸿章放到比较高的位置上。事实上,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臣。当然,他是中国人,没有受过欧洲人的教育,但是,他的中国教育的底子很厚实,还有,他有着出众的常识,以及坚定的内心。”
李鸿章来访之际,发生了莫斯科霍顿卡矿区群众踩踏事件,死伤者众。消息传来时,维特正与李鸿章交谈,并且准备向沙皇报告。 李鸿章听了,遗憾地摇摇头说:“你们这里的官员太没有经验了,皇上一旦动怒怎么办?……我当直隶总督的时候,我统辖的一个省份有次发生鼠疫,一下死了好几万人,我们却经常奏报皇上,那里一切都顺遂。”看到维特一脸迷惑,李鸿章解释说:“皇上嘛就是皇上,干吗一定要让他知道那么多细节?我们做臣子的要让他高兴才是,干吗非要用他国家死去好几万人的坏消息无故给他增添烦恼呢?”听了李鸿章的解释,维特感慨不已:“我自己想,我们虽然落后,毕竟还是比清朝先进些。”
日俄战争深深影响中国人,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先生因此而弃医从文,以求唤醒国人,这在他的纪念藤野先生的文章里说得很清楚。与鲁迅同乡的秋瑾女士也深受刺激,她有一首七律,慷慨悲壮,撼人心魄,这就是《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维特的回忆录,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76年。日本人和田春树的《日俄战争:起源与开战》、横手慎二的《日俄战争:20世纪第一场大国间战争》与英国人西德尼·泰勒的《日俄战争:现代最激烈的军事冲突》都是研究日俄战争的力作,他们也都大量征引《维特伯爵回忆录》的有关内容,来呈现这一120年前爆发在东亚的惨烈之战。
殷鉴不远,回顾这一战争,在当今变乱交织的世界,别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