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故地寻踪,梧桐双城

《梧桐映双城》 王云燕 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1年8月

□朱国平

读王云燕女史文史随笔《梧桐映双城》一书,二十余万字,一口气读完。不说其文字优美别致,也不说其为了写这本书,作者有过多少“双城”奔波,实地考察,有过对历史掌故与建筑的深究与寻探,只说这本书,让我对上海和南京这两座城市,有了更加感性而具体、厚重而清晰的认识。光阴不舍东流去,故地寻幽遗韵长。

由景及人,讲述特定个体的人生遭际。梧桐,作为舶来品,是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具有“地标”意义的风景。作者取书名为《梧桐映双城》,可谓用心良苦。因为有了这一相同的观照物,使各自的故事,有了大致相同的背景。上海的历史,其实始于开埠,近代之前,可以统属于古都南京。而她一旦走上历史舞台,便以自己绰约的风姿,获得中国及世界的青睐。一个有渐渐远去的厚重历史,一个有依然夺目的当下,发生在这样的两座城市里的故事,即便故事的主人公为市井引车卖浆者流,一定也别有情趣,而作者所记述的,俱是名噪一时、至今余响未绝的人中翘楚,自然,这些故事,想不精彩也难。

陈香梅和陈纳德的故事。异国恋情。一个来中国支持抗战的美国飞行员和一个中国战地记者由相遇而相识、相知、相爱,他们的婚姻,始于婚礼上全世界都能看到的深情一吻,终于十多年后陈纳德因病逝世。比之书中出现的其他一些男女交往结好,因为善始善终,更见感情之真挚深笃,因而更为感人。

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其实为许多关心他们,尤其是关注鲁迅先生的人们所熟悉。对旧婚姻的无奈的抗拒,随着时代而觉醒的人性的张力,让他们、让那个时代许多类似于他们的“他们”,走到了一起。但因为有了“亭子间”真实生活的描写,有了“打毛衣”“下厨”等真实的生活细节的描摹,我们看到了那个和我们一样平凡而真实的鲁迅,一下子拉近了“旗手”和常人的距离,读来尤感亲切。

此外,发生在丁香花园里的晚清名臣李鸿章与其爱妾丁香的故事,发生在爱林登公寓的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发生在席家花园的席与时和张南琛的故事,或喜或悲,或悲喜交加,都让我们对那个时代、对脱不了时代制约的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由人及事,捡拾遗落市塵的历史脚印。如果说,双城故事中的上海故事,偏重于写积满尘埃的老房子里的旧时主人温馨而不无凄美的爱情故事,关于南京,作者虽也由媚香楼写到了秦淮八艳中的李香君,由南唐二陵写到了李煜和大周后与小周后,由傅厚岗写到了徐悲鸿和蒋碧霞、孙多慈,但作者侧重表达的,应该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是历史变迁中那些不无悲怆的刀光剑影,铁马金戈及当时的官场生态。

在《南唐二陵》里,作者借李煜的口气写道:“一觉醒来,宋朝的十万大军,已攻打至金陵城下”,“我含着凄凉的泪水,率领臣子、眷属,身着素服,跪在了汴梁城明德楼下”。于哀婉凄恻的文字里,我们感到的是寒气凛凛的刀锋,是刀锋下的无奈和惶恐。

在《吴家账房旧址》中,作者写到了江宁织造府,写到了云锦。“德裕堂”吴家从做外贸开始,一路披荆斩棘,至“风生水起财源滚滚,”可这只“像一缕穿堂而过的清风”,风过业歇,由光彩熠熠而归于冷清。其间,与之关联的,是王朝末年的剧烈动荡,是纷飞的战火,是国无宁日与民不聊生。国运衰颓,何来民族企业的长久兴盛?在这里,作者向我们讲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的故事。

由表及里,探求过往人事以鉴后世。历史是城市的灵魂。对一座城市已经或早已成为过往的那些人与事,钩沉梳理,使之见诸文字,为那些清晰或已模糊的旧时风景拂去尘埃,让其重放光彩,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加城市魅力,当然毋庸置疑。但是,这只是一种外在的意义。最重要的是,那些过往的人和事,可以让我们鉴古而知今,可以通过启迪我们的认知,为城市增添新的光彩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