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读品周刊

开显现代美好生活之道

——评沈湘平《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 沈湘平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凤凰好书2024年7月榜

□周春兰

在一个“告别深刻”的时代,一本纯理论的学术专著总是难以获得青睐的。而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教授的新著《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一经出版却深受读者欢迎,入榜众多好书榜。这本著作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就在于作者以很“小”的篇幅深入浅出、大道至简地阐明了普通大众谓之艰“深”却一直想弄明白的重大问题。作者以融贯中国、西方与世界的宏阔视野与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史哲思,晓畅而不失生动,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为人们开显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现代美好生活之道。

融通中国、西方与世界是作者致思的空间坐标。“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就隐含着中西之争。1840年以降,中国在天朝迷梦中惊醒,在落后挨打中苦苦寻觅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却遭遇了所谓“韦伯命题”,即为什么西方最早走上现代化道路而中国却不能。反思的结果是一度以一种矫枉过正的方式彻底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以西方现代化为现代化,以西方的现代化精神动力为精神动力。沈教授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拓展的实践,以融通中西的世界视角,汲取国内外大家名硕的思想,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精神动力系统,并指出这一动力系统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作用,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精髓的中华传统美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与中国传统(适应世界)的实用理性的结合,是有人身的、基于人的‘安所遂生’的生存理性”,追求的是所有民族、国家、地区和个人都能幸福地生存,过上美好生活。

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是著作展开的历史轴线。现代化追求必然涉及古今之辩。沈教授有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始终以大历史观鸟瞰时代,通古今之变。著作在探源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百年“恩怨”,最终确认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著作还充分挖掘了自17、18世纪以来海内外有识之士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根基性作用的思想观点。多视角的思想素材引人深思。著作还从“元”理论层面论证了“传统是现代性生长的资源”,“现代性的动力深深扎根于前现代之中”,进而揭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得以可能的历史逻辑恰恰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近现代历史一种先在、先验的力量,不是人们去选择它,而是它在筛选所有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力量”,马克思主义因为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以能站得住脚、生根发芽,最终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探索未来更好的制度提供了借鉴。

凝练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是其最突出的智识贡献。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深厚的功力。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作者基于《周易》、《中庸》的经典论述,结合朱熹、王阳明等先贤阐发,以及辜鸿铭、潘光旦等近代学人的解释,并证之以中国历史上的正反经验,最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标识凝练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八字箴言。这是基于生命领悟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统一,涵盖了天人、人人、身心关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发展观、实践观、人本观,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系统、自然协调、相互成就、中正和谐、适所宜人和永续发展。尤其可贵的是,作者着眼彰显了它的人类普遍性,即它不只是中国人前现代的民族性理解和地方性知识,而是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本体性理解和本质性追求,也蕴含着解答今日人类困境的基本提示。

对于个人而言,“中和位育,安所遂生”正是人们在注定的现代化中获得美好生活的生命真谛和人生法则所在。这也许是每一个普通读者读这本著作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