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特别报道

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精研“心”术,守护生命的律动

南通六院心内科团队

南通六院医护人员查房

“躺下去胸闷气急,坐起来症状缓解,这个时候就要高度重视,可能是左心功能出现问题了……”近日,在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健康科普直播间,心血管内科团队围绕网友们关心的心血管疾病话题,为患者答疑解惑,受到一致好评。三场直播后,心血管内科主任顾宇重感慨道:“直播跨越了空间的限制,能在更广的平台上和患者沟通,是另一种与患者的‘双向奔赴’。”对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来说,勇于创新、精研技术、深耕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守护江海百姓的心脏健康。

作为南通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聚焦心血管常见疾病的精准诊治、心血管疑难病及危重症攻坚,开展各类心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通过微小的创口,操作特制的导管、导丝等,游走在心脏和血管之间,在分秒和毫厘之中守护患者心跳。

通讯员 张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花宇

为冠心病患者“搏”生路

针对“人类心脏第一杀手”——冠心病,科室在全链条、全周期管理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刻不容缓,科室通过院前120急救系统、胸痛绿色通道、院内多学科协作的方式,院内技术与资源优势充分整合,诊疗流程优化,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治时间,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规范、便捷、精准的治疗程序和平台,搭建起救命的“高速路”。

面对复杂的冠脉病变,包括冠脉搭桥术后、严重钙化病变及慢性闭塞性病变等,科室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将各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开展血管内超声(IVUS)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指导下的冠脉支架植入术、冠脉内旋磨术、冠脉血管内冲击波治疗等诊疗技术,持续提升患者健康“获得感”。

为心律失常患者解“心结”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却往往被忽视的心血管疾病。顾宇重介绍:“比如房颤,虽然不像某些危重心脏疾病,会让人晕厥或猝死,但它是‘温柔杀手’,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且房颤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为进一步为广大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治疗服务,心血管内科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技术,大力提高对心律失常的诊治水平,取得多项技术突破。

科室常规开展心脏电生理微创介入手术,从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到同时行房颤消融和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手术,再到各种类型起搏器植入手术,包括世界最小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及ICD植入术等。

电生理团队在先进的三维标测加心腔内超声引导下手术,这种手术透视剂量极低,几乎是在零辐射的状态下为患者实施“绿色”“可视”手术,能够大大减轻辐射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伤害,降低不良并发症风险,让更多阵发性室上速、房速、房扑、房颤、室早、室速等多种复杂心律失常患者获益。

助力心力衰竭患者“焕”活力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进展到终末阶段的一种表现,被称为“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标志着心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当前,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仍是心力衰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面对心衰患者,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规范的治疗方案,还要有更多耐心和爱心。”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根据临床评估结果,为特定类型的心力衰竭患者制定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或CRT-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功能)等治疗方案,同时注重术后严格的随访管理。

78岁的陈老伯在CRT-D植入术后,左右心室同步性得到了有效改善,出院后的多年里,心血管内科仍密切关注患者康复情况,主动提醒陈老伯复查、按时吃药,仔细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症状改善情况等。如今,陈老伯成了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铁粉”,他常感叹:“变化太大了!之前老是胸闷气短,日常活动都困难,现在恢复到生活完全自理。这是我过去不敢想象的。”

多年来,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深耕细作,始终围绕医院发展战略,依托医院强大平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学科建设为抓手,致力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慢性心力衰竭、各类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不断夯实学科队伍,筑牢学科建设基础,逐步形成了特色更鲜明、技术更突出、优势更明显、百姓更信任的专科。未来,科室还将持续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