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必由之路。近日,省政府印发《江苏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12月16日,江苏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实施方案》作介绍。
发布会上,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表示,2023年,江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是全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城镇化发展总体上迈入增速放缓、质量提升、城乡融合的新阶段。《实施方案》对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5大行动、1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和24项具体举措。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益
1
聚焦老百姓“心头事”
涵盖就业、教育、住房、社保等
近年来,江苏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在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权利待遇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实施方案》,江苏将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从“入门、入职、入学、入住、入保”等问题着手。
为了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南京、苏州将进一步优化放宽积分落户政策,稳步实现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支持其他已经放开落户限制的城市因地制宜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举家进城落户政策。
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将强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服务功能,推动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合理设置培训项目,鼓励与制造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技工院校每年招生农业转移人口不少于4万人,建成100家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
围绕农业转移人口“过得好”,江苏将逐步增加常住人口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保持在90%以上,加快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中等职业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推动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全面落实持居住证在居住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85%以上。
2
聚焦“人产城”深度融合
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
江苏城镇化水平整体走在全国前列,但苏中苏北部分县(市)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较弱,是江苏省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潜力空间。《实施方案》围绕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任务举措。
比如,聚焦产业“强起来”,提出引导苏中苏北县(市、区)集中发展1个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和1个潜力突破产业集群,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区整合区位邻近产业园,支持南北共建园区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平台企业、“链主”企业落地入园。
聚焦人口“聚起来”,提出鼓励各地制定吸引外来人口和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集聚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布局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支持建立“人才飞地”。
聚焦城镇“兴起来”,提出支持重点中心镇和经济发达镇特色发展,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打造一批创新社区街区和生活性服务业数字新场景。
3
聚焦都市圈建设“协同化”
提升现代化都市圈同城化水平
当前城市群都市圈已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空间单元。南京、苏锡常和徐州都市圈跨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健全,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公共服务互惠共享水平明显增强,但对照同城化要求,都市圈综合竞争力仍需提升。《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地提出差异化发展举措。
比如,在培育梯次配套的“产业圈”方面,提出探索“研发在中心城市+制造在周边”的区域合作机制,支持都市圈内城市在中心城市建立“科创飞地”,高水平建设苏州、太湖、云龙湖实验室,支持徐州国际陆港、连云港海港、淮安空港、宿迁运河港四港联动发展。
在培育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方面,提出探索开行城际早高峰通勤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跨站运行列车,加快南京北站枢纽、宁淮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苏锡常城际太仓先导段、水乡旅游线江苏段项目建设。
在培育便利共享的“生活圈”方面,提出推动都市圈内城市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鼓励制定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清单。
4
聚焦人民群众“高品质”需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城市功能品质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优美生态宜居环境、优良健康安全环境的多元化新期盼,城市功能和治理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针对城市更加安全宜居,《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多元化城市更新改造路径,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有序推进城镇供排水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提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线入廊率,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为推进城市更加绿色低碳,提出实施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鼓励各地建设零碳园区、零碳社区。
为推进城市更加智慧人文,提出推动物联感知系统省市县全覆盖,建成5个万兆先锋城市、50个万兆园区,规划建设和改造文化设施、公共体育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
5
聚焦城乡居民生活“均质化”
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2023年,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7: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仍面临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畅、城乡共享品质生活存在一定差距等问题。
聚焦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赋予突出贡献人才“新村民”资格,支持返乡青年竞聘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鼓励工商资本投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
聚焦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提出以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建设路、水、电、气、通信、物流、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推动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向城郊规模较大中心镇及乡村延伸,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和集团化办学,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
聚焦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提出鼓励城乡结对、村企挂钩发展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休闲康养、民宿经济,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探索“园区联动镇村发展”模式,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资本入股园区。
6
聚焦“人地钱”挂钩制度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近年来,江苏围绕农村“三块地”改革、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长效增收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但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体制机制问题。《实施方案》聚焦夯实组织、要素、机制“三个保障”,提出一系列改革探索举措。
比如,强化土地要素支撑,提出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差异化供应机制,加大对优势地区和人口净流入城市的土地指标倾斜,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探索农村户籍与“三权”分离,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
江苏还将强化资金要素支持,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规模大、新增落户多、基本公共服务成本高地区的省级转移支付规模,统筹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城镇、潜力县域、产粮大县等市政公共设施、园区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项目建设。
同时强化运行管理保障,稳妥推进市直管街道、市辖区直管社区,探索有条件的新区、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的行政区划设置,健全放权赋能滚动支持和动态调整机制,推进资源配置向基层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