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家中有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就如同无形枷锁,给家庭和亲人带来无尽的身心压力。把失能家人送进养老机构,不仅费用高,还担心得不到用心照护,留在家中又实在无力照顾,“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如何破解?
3年前,南京市医保局就开始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到2023年7月,“失能人员照护保险”被正式更名为“长期护理保险”。
截至目前,长护险基金累计支出14.63亿元,累计享受服务57647人,为失能家庭带来新希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项凤华 徐苏宁
南京市医保局供图
覆盖南京市职工医保 和居民医保所有参保人员
南京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根据今年5月南京市民政局、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3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截至2023年末,南京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9.72万人,占21.97%;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2.87万人,占16.01%。
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等问题日趋凸显,老年人特别是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急剧增长,百姓呼声和诉求非常强烈,人大、政协高度关注,迫切需要通过制度性安排来满足日趋增加的社会化护理需求。
2021年7月1日,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在南京全面实施。2023年7月,按照省统一部署,南京市“失能人员照护保险”正式更名为“长期护理保险”。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长护险制度覆盖南京市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所有参保人员。结合失能风险大小,分类确定筹资标准:60周岁及以上个人缴费40元/年,基金划拨90元/年;60周岁以下个人缴费20元/年,基金划拨70元/年;未成年人、大学生及医疗救助人员个人不缴费。截至目前,累计享受服务57647人,正在享受人数30482人,基金累计支出14.63亿元。
现年 86岁的沈奶奶,因严重肺部感染以及其他合并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便居家护理,目前在养老机构接受照护,每月的费用给沈奶奶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按照长期护理保险规定,每个月可以为沈奶奶减轻照护费用2100元,沈奶奶女儿说:“之前经济压力大的时候都想把老人接回家自己照顾,但考虑到老人病情重,又担心自己照顾不专业不到位,好在政府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如今老人在养老机构接受照顾,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了。”
创新设立0—6岁儿童 专业康复服务项目
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的都是失能人员最迫切的项目。“例如,助浴、助餐、便秘/失禁护理、翻身/扣背等,可以维持失能人员有尊严的日常生活;还有很多与医疗护理相关的项目,像鼻饲照护、压疮护理等,失能人员不用去医院就能接受医疗护理。”南京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医保部门充分调研失能人员服务需求,按照“保基本、稳起步”的要求,设定机构照护服务项目23项、居家照护服务项目22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基础照料”“专业照护”,还有“儿童康复”。“今年3月,我们优化长期护理险政策,在居家照护服务项目基础上,设立0—6岁失能儿童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精细动作训练等6项专业康复服务项目,由具有护士或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的人员为失能儿童提供上门康复训练。”该负责人介绍。
家住南京市溧水区的4岁孩童星星,因罹患发育迟缓、癫痫等疾病无法正常上学,今年1月被评估认定为重度失能人员,开始享受照护服务。3月份以后,星星家长将原有的基础照护替换为专业康复服务,由专业护师上门为其提供肢体、听能等儿童康复训练,进一步满足失能家庭的实际需求。
2024年,综合考虑南京服务市场和人力资源成本,南京市提高长护险待遇标准,居家接受照护服务的,基金由45元/小时提高至50元/小时标准结算,每月服务30个小时;入住机构接受服务的,基金由60元/天提高至70元/天标准结算。
“我们还注意到家属购买失能辅具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有些家庭担心只是短期使用辅具而造成浪费,加上没有途径租用,就决定先不用辅具。今年开始,我们先后将电动床、轮椅车以及失能人员常用的成人纸尿裤、护理垫等10种辅助器具纳入服务保障范围,分为租赁类3种、购买类7种,由基金支付85%,年度支付限额5000元。”该负责人介绍,南京市3月以来全面实施辅具服务。“以电动护理床为例,市面上购买一张大概七八千元,有了这个政策,参保人可以选择租赁方式,一年使用成本仅800余元,而且不用了可以随时退还。”
据了解,南京市长护险辅具政策实施不到一年,已有6744人享受长护险辅具服务,适配各类辅具共13765件,减负近1000万元。
评估和照护服务机构 从154家增加到469家
长护险制度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失能等级和照护服务。3年来,评估和照护服务机构从154家增加到469家,其中评估机构33家。
落实国家医保局《评估标准》《评估管理办法》要求,南京规范“评估申请、受理审核、现场评估、提出结论、公示与送达”等评估环节,还制定了评估操作指南,探索创建“评估体操”,提高评估的精准度、配合度和流畅度。
长护险制度的实施,就业渠道和岗位供给都得到有效拓展,吸引了康复治疗师、护理从业人员、相关专业大学生等各类人员进入养老行业,照护服务人数从6189人增加到8858人。承办机构配备的经办人员中30%以上具有康复、护理等医学背景;评估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0%。
此外,为了让服务对象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南京市医保部门对从业人员提出了“硬杠杠”。“我们制定了居家照护服务工作规范,开发22项标准化操作视频,实现照护服务同质同标。”该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南京还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依托专业团队,为承办机构、评估机构、照护机构及其人员重点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目前已经集中开展11期,提升各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技能大赛也是从业人员“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南京市首届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技能大赛上,来自各区从事一线照护服务工作的护理人员齐聚一堂,经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综合PK,30名护理人员获个人奖项,其中3名获“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称号。来自秦淮区的获奖选手杜霖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能够选拔参加全市护理技能大赛,感到既荣幸又紧张,与众多高手同台竞技,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对标补差,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失能老人。
3年来,经过起步实施、规范建设、巩固提升,南京市长期护理制度正在逐步发展完善。下一步,南京市医保部门将按照国家、省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工作要求,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提高经办服务水平;有序开展技能培训、推进实行继续教育;切实保障失能人员的服务需求,多维度推动长护险制度高效、协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