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集采后,能为我们省下一大笔钱!”作为听障儿童家长,天津居民张女士难掩喜悦之情。
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此次集采覆盖人工耳蜗类、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共23家企业中选,其中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
综合新华社、央视
人工耳蜗纳入集采,为医保支付奠定基础
我国听力残疾人群大约2780万,植入人工耳蜗是目前治疗耳聋的有效方法。然而,动辄数十万元的医疗费用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国家对人工耳蜗进行集采,使其价格大幅降低,为下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将之纳入医保奠定基础。
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高雪表示:市场上以三家人工耳蜗进口品牌作为基础,占的份额比较高,另外还有两家国产的企业,单价最贵的30万元,然后稍微便宜一些有20万元,价格已经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的,所以这一次将人工耳蜗纳入带量采购的范围。
据介绍,人工耳蜗植入能使全聋患者恢复部分听力,经过语言训练,可恢复正常交流。我国人工耳蜗植入比例偏低,每年植入数量仅为5万例左右。通过集采,听障患者将获得大幅降价和医保报销的双重利好,特别是处于听觉中枢发育黄金期的3岁以内听障儿童,人工耳蜗纳入集采将使他们尽早得到治疗,听力和语言训练有望产生更好的效果。
高雪说:“通过集中带量采购之后,价格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降低,也是为未来考虑在全国范围之内,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集采原则:尊重临床使用习惯 鼓励创新
在此之前,国家医保局已组织了四批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这次专门针对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的集采,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对此,高雪表示,这一次规则和以前有所变化,更重要的是按照医疗机构的需求,由医疗机构报需求量,然后组织进行集中带量采购。不改变临床的使用习惯,只是降低了这个产品的价格,所有的品牌还是保持医疗机构过去使用的品牌。
本次集采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保证供应的原则,同时鼓励产品创新。
高雪表示,综合考虑了企业创新的情况,对不同产品的情况进行一个系数的增加。比如说人工耳蜗类产品,支持3.0T核磁的,它就比普通产品的价格高一些。
国家医保局信息显示,相对于每年120万台左右的心脏支架植入手术来说,外周血管支架植入数量较少,但其成本和价格都高于心脏支架,部分患者因手术费用昂贵而却步。
此次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采,覆盖了外周动脉支架、外周静脉支架等各血管部位的支架产品。新一代载药支架、有特殊功能的覆膜支架等均有企业中选,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高值医用耗材
集采不断扩容
“此次集采设置了‘复活’环节,目的就是纳入更多质优价宜的产品。”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院长助理蒋昌松说,通过3年稳定的采购量,中选企业也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市场预期。
从人工关节集采让更多患者“走得稳”,到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让更多患者“站得直”,再到人工晶体类耗材集采让更多患者“看得清”……近年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不断覆盖更多领域,持续惠及更多患者。
据悉,中选结果公示后将于近期正式发布,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负责具体实施。预计明年全国爱耳日,即2025年3月3日前后落地人工耳蜗中选结果,2025年5月落地外周血管支架中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