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练红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年二十四节气即将结束,从南京地铁二号线汉中门站2号口出来,24根石柱上嵌有二十四节气的诗选和图案,读诗意境,妙趣横生,可以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韵之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读着唐代诗人罗隐的七言绝句《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便看到一幅春天的画卷,从万树发芽,到鸿雁北归,再到游鱼腾跃的景色,春意盎然,心旷神怡。
说到冬至,选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质朴无华的无穷韵味,抒发出行在外的孤寂感、思乡情。“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早秋曲江感怀》和《村夜》则描绘了谷雨、处暑、霜降时的图画,从姹紫嫣红到秋意初萌,再到秋凉人稀,也反映出春与秋的截然不同。
李白是诗仙,杜甫乃诗圣,自然少不了他们。李白的《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写出了冬日豪饮狂吟的天马行空,透视出诗人的奔放不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月夜忆舍弟》,前者抒发春夜降雨、润泽万物时的美好心情,后者是白露时节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满是哀伤沉郁,心境真挚感人。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竹枝词》《秋词》分别勾勒了夏至和秋分的情形,从彩虹放晴到秋悲而来,有着不尽的向往与无奈。徐铉的《苏醒》:“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戴叔伦的《小雪》:“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孟郊的《苦寒吟》:“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让人们置身于春分、清明、立秋、小雪和大寒的氛围之中,春、秋、雪、寒尽显四季的异同,皆归于清明的孤寂。
宋代是中华文化的巅峰之一。“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陆游的《时雨》《春晴泛舟》《大雪》展现了芒种、惊蛰和大雪的景象,让人置身细雨的浪漫和皑皑的冬色之中,充满对春色的憧憬和期盼。欧阳修的《小满》:“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司马光《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范成大的《早发竹下》:“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诗人以各自的笔触和情感,表达了小满、立夏、大暑和小寒的观感和寄情。
还有南朝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金朝庞铸的《喜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窗无一事,步屟到西厢。”则是写下了寒露和小暑节气的生活与环境。
中华诗章灿若星河,二十四节气诗,何止24首,诗诗洞观一年四季,诗诗穿越春夏秋冬。读诗是一种境界和享受,读诗是心灵的洗礼碰撞,读诗更是人生思想的熏陶。闲暇时,不妨读一点诗词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