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分居

□高邮 姚正安

一连几天早晨在小区内散步,都看到老葛拎着一个方便袋,从外面往小区内走。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早晚都是老两口并肩走进走出。我内心犯疑,是夫人外出了,还是怎么了?也不便直接问,一直在心里翻轱辘。

昨天早上,实在憋不住了,主动迎上去,问老葛,“怎么不见夫人啊?”老葛说,“儿媳妇生养了,爱人去服侍了。”“您怎么没去?”“我去了几天回来了,房子太小,又没事干,闲着难受。”老葛是个直爽人,说话直来直去。

老葛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他对朋友说,能顺利地到家乡工作,解决两地分居问题就很好了,还能挑肥拣瘦吗?我与老葛是近几年住进同一个小区才熟悉的,以前不在一个单位工作,彼此只知道姓名。老葛妻子是小学老师,我们都称她吴老师,早几年就退休了。退休后的吴老师参加了老年合唱团,帮助社区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家务事是老葛干得多,有人拿老葛开玩笑,说他是家庭妇男、贤内助。老葛并不生气,认真地说,早年自己远在几千里外当兵,而父母走得早,结婚后,妻子又要工作又要带小孩,吃了很多苦。所以转业时,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只想团聚。

老葛感叹,你们没有分居两地的经历,不知道其中的苦楚,一有电话心里就打鼓,不知道是不是小孩闹毛病,妻子打电话给我,要到离家七八里远的乡政府所在地,我根本没法向家里打电话。一封信来回要个把月。有一次休假,到家第三天,部队的加急电报来了,让立即归队,军令如山,不得不怀着愧疚告别妻儿。这样突如其来的事,在二十多年军旅生涯中,太多太多了。儿子能健康成长,都是老吴的功劳。

我对老葛说,“找个月嫂不好吗?省得让吴老师辛苦。”“我也是这么想的,可老吴不肯,说月嫂哪如自己细致?其实我知道,她是既舍不得儿媳妇,又舍不得钱。儿子房子不大,省城里的房子贵,贷了不少款,还借了点债,老吴着急。”我说,“吴老师到底是过日子的人。好在,个把月出了月子,吴老师就可以回来了,找个钟点工帮帮忙。”“不不不。”老葛忙不迭地接过话头说,“可能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儿媳妇说了,孩子要请奶奶带,奶奶有文化又细心,让保姆带,儿媳妇说怎么也不会放心的。”

老葛摊摊手说,“你说能怎么办呢?我也好,老吴也好,能甩手不管吗?不都是为了孩子吗?”老葛的话有道理,父母都是为了孩子。我一想又说,“老葛,听说你亲家就工作生活在省城,按说也应该退休了。”老葛脸上掠过一丝品不出味道的表情说,“是啊,是与儿子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而且两家距离不是很远。亲家两口子比我们小一点,也退休了。”“亲家母不是可以帮忙带带外孙吗?”“人家可是说了,贴点钱可以,带小孩不行,苦了一辈子,老了受二茬罪,犯不着。而且亲家还说,小孩姓葛,当然由姓葛的负责。不过,也是这个理,我们带是责任,人家做不做,不好要求。”“两家都是一个小孩,两家并一家,还有什么姓不姓的。”我有点想不通。“你是这么想,不能要求别人也这么想。”老葛搓搓手,颇无奈地说。

“分居了几十年,好不容易团聚了,现在又要分居,真的苦了你了,老葛。”老葛倒很豁达,笑笑说,“现在分居与年轻时分居不同了,这是幸福的分居,毕竟有了第三代,你看看,小区内像我家这种情况的,不是一家两家。老吴说了,再苦几年,攒点钱,到儿子生活的小区买一个小房子,与儿孙团聚。到那时,就不再分开了。”事实也正如老葛所说,可以说凡是子女在外地工作的,父母都是这么想的,哪一个还会抱着“少年夫妻老来伴”,而对子女不管不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