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关注

明天冬至 这些过冬知识要掌握

12月21日迎来“冬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江苏最高温也将迎来近期新低。

数九寒天,你会怎么数九?入冬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升高,还有人出现口干舌燥、喉咙疼痛、眼睛干涩等不适,你知道如何用药吗?

天气预报

冷空气不消停,新一轮降温又来了

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红艳)晴冷模式持续,户外最高温度都在个位数,外出寒意十足。12月20日后期开始,全省有一次弱冷空气过程,受其影响,气温有所下降。下周初最高气温将有小幅回升,但25日后期全省还会有一次冷空气过程。未来几天冷空气活动频繁,此时也正是感冒的高发季,提醒大家注意预防感冒。

今起三天,全省继续“小晴歌”,受弱冷空气影响,全省早晨气温持续较低,沿淮和淮北部分地区有冰冻,20日早晨沿淮和江淮之间局部地区有雾或浓雾。

根据预报,20日将是冷空气影响的间歇期,最高气温略有反弹,沿淮和淮北地区6℃左右,其他地区8~9℃。不过,未来冷空气仍会源源不断来袭。

目前,新一股较强冷空气已经发货,将于12月20日后期开始影响江苏,21日恰逢“冬至”,最高温将迎来近期新低,淮北地区仅3~4℃,沿江和苏南地区6~7℃,其他地区5℃左右;22日最高温度持续低迷,淮北地区4℃左右,其他地区6~7℃。

以南京为例,22日早晨最低气温-4℃,有望创立冬后的新低。冷空气南下时,低空多偏北风,天干物燥还会持续,大家要注意多喝水。

南京三日天气

今天 多云 西北风3到4级 -2~10℃

明天 多云到晴 偏北风4到5级 夜里减弱至3到4级 -2~7℃

后天 多云 东北风3到4级 -4~6℃ 有冰冻

节令之美

数九寒天,你会怎么数九?

岁岁冬至,今又冬至。北京时间12月21日17时21分将迎来冬至节气,从这天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大约自南北朝起,我国民间就有了从冬至起数九个九天的习俗,意在消遣寒冷的冬天,期盼温暖的春天,称为“数九”。唐宋以后,“数九歌”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其中,在北方地区流传至今、耳熟能详的“数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歌”是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代表了自隆冬到阳春各种物候现象的变化规律。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数九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最早的“数九歌”见于敦煌文献《咏九九诗》,后来逐渐增多,《岁时杂记》《豹隐纪谈》《清嘉录》等都有记载,但南北各地“数九歌”使用的方言俚语却不尽相同。

“数九歌”朗朗上口,“在过去,即便不识字的人也很容易记忆,而且具有帮助人们判断寒暑更迭、农耕时令的应用价值。”罗澍伟说。

冬至,虽是寒冷冬季的开始,但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正所谓“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所以,明清时期又出现不同种类的“九九消寒图”。

罗澍伟说,最雅致的莫过于梅花“画九”了。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每瓣代表一天。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梅花染完,就出了“九”。

清代还出现文字“消寒图”,常见的是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日填一笔,填完一字即过一九,九字填满,严冬已过,春天来临。

再后来,民间又创新出“九体消寒联”,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上下联各九字,每字九笔,每天上下联各填一笔,填满则残寒消尽,春到人间。

数九寒天,你会怎么数九?不论是传袭古法还是另辟蹊径,都会别有一番乐趣。据新华社

用药提醒

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不可盲目用抗生素

入冬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升高,杭州多家医院肺炎患儿明显增多。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祝国红表示,在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儿童容易同时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家长不可仅凭症状、经验盲目给孩子使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

从浙大儿院儿科近期的病原学检测来看,最主要的致病呼吸道病原体还是集中在肺炎支原体、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感染后的症状比较类似,大多会出现咳嗽、咽痛、发热、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

虽然不同种类的病原体有不同特点,但仅凭肉眼分辨太过冒险。“判断出哪种病原体是‘主犯’,需要医生根据查体、病原学检测结果、所在地区病原体流行情况等综合分析。”祝国红说。

“除部分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一般来说,只要对症用药、适当多喝水、多休息就能安然度过感染阶段。”祝国红特别提醒家长,要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药物对所有病原体都有效。大部分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不建议家长盲目过早使用阿奇霉素、头孢类等抗生素。

想要避免感染,专家认为还是不能忘记“老几样”,如孩子外出尽量戴好口罩;少去人多的地方,回家勤洗手;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加衣物,等到户外没有风的时候,多带孩子出去晒晒太阳;疫苗接种仍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据新华社

生活观察

口干舌燥、“欲哭无泪”

当心患上了干燥综合征

进入冬季,天气干燥,不少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喉咙疼痛、眼睛干涩等不适,通过增加饮水量、提高环境湿度等方式,往往能够得到缓解。但有的人不仅持续口干眼干,还逐渐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专家提醒,要警惕是否患上了干燥综合征。

“干燥”也是一种病?

最近一段时间,50岁的王女士特别容易口渴,开会没说几句话就想喝水,走到哪都得带个水杯,吃饼干、馒头等比较干的食物时觉得不好咽,就连晚上睡觉也得起来喝好几次水。起初以为是天气干燥没在意,直到口腔有了灼痛感才到医院,被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王女士很疑惑:“‘干燥’也是一种病?”

事实上,干燥综合征是常见的风湿性疾病,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为主的自身免疫疾病。由于以口腔、眼睛等部位干燥为主要特征,并以一组症状和体征的形式出现,因此被叫作“干燥综合征”。

山西白求恩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许珂说,干燥综合征累及哪个腺体,就会导致哪个腺体的分泌不足而引起相应症状。如累及唾液腺,口水分泌过少,会引起口干,由于失去唾液对口腔的清洁及抗菌作用,患者常常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多发性龋齿;如累及泪腺,分泌的黏蛋白减少可导致眼干涩、泪少,严重者甚至痛哭无泪。此外,鼻、气管等部位的外分泌腺均可受累,出现相应症状。

除了侵犯外分泌腺,干燥综合征还可能影响到全身各个系统。许珂举例说,如累及骨骼肌肉,会引发关节痛、肌无力;影响肺部,出现干咳、胸闷、间质性肺炎;影响肾脏,出现肾性尿崩;影响肝脏,出现肝脏损害;累及血液系统,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患者淋巴肿瘤的发生率更高等。

患者容易“走错门”

受访专家表示,干燥综合征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与遗传、病毒感染、性激素水平等都有关系,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免疫功能紊乱的结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厉小梅说,干燥综合征的发病和演变涉及复杂且庞大的免疫网络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既有研究显示,我国干燥综合征的患病率不到1%,有研究认为在0.29%到0.77%,老年人患病率为3%到4%,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干燥综合征多发于女性,大约90%的患者为女性,有学者推测与雌激素相关。

许珂表示,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们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水平、关注度,远不及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性疾病,加之这一疾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多样、善于“伪装”,因此不少患者会在就诊时“走错门”。

“根据我们的统计,初诊就选择风湿免疫科的不到三成,大约七成的干燥综合征患者会先到口腔科、眼科、骨科、肝病科、呼吸内科、肾病科等科室就诊,往往容易在治疗上走弯路、耽误病情。”许珂说。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专家提醒,出现持续性口干、眼干、牙齿块状脱落、近几月或近年多发性龋齿,老年女性出现不典型关节痛,成年人反复出现腮腺肿大,皮肤出现紫癜样皮疹,不明原因的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不明原因的高球蛋白血症、远端肾小管酸中毒、肺间质纤维化、肝胆管损害等,都要引起警惕,尽快就医。

干燥综合征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但这一疾病总体而言起病缓、进展慢,只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就可以较好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许珂表示,干燥综合征患者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过度用眼,户外活动时可佩戴防护镜;要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清洁牙齿,定期做口腔检查。此外,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少食辛辣、多吃蔬菜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注意休息,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