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19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南通开发区在春潮涌动的江海大地上应势而生。四十年筚路蓝缕,南通主城区的东南板块从一片农田和荒滩,“蝶变”成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的“金南翼”。12月19日,南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活动现场,总投资超178亿元的60个项目现场签约,为南通开发区下一个十年“再造一个开发区”注入新动力。
花宇
四十年前,在昔日的农田和偏僻的江滩上,南通开发区第一代拓荒者怀揣10万元开办费,从0.8平方公里起步,开启了激荡人心的创业历程。经过四十年年不懈奋斗,一座经济发达、产业集聚、功能完备、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产业新城在这里崛起。
四十年来,南通开发区累计吸引外资企业1000多家,总投资超30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公司90多家,外资企业数量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占全市总量1/4以上,成为南通最具活力的对外窗口和外资高地。2023年,南通开发区完成全口径地区生产总值911.13亿元,人均达26.33万元,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排名第21位,实现历史性跨越。
“1999年,我们在开发区生产的第一根海缆打破了国外垄断,也翻开了企业发展崭新一页。”中天科技集团陪着南通开发区一路成长。一路走来,总裁薛驰感慨万千,“南通开发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加速了企业成长。”薛驰表示,20多年间,中天科技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在通讯、电力、海洋等领域向价值链高端攀登,在南通开发区先后“裂变”出中天光纤、中天射频、中天精密材料等26家公司,累计销售超2000亿元。
几天前,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4颗全球最先进的SAR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批卫星就产自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4年前,我们还是刚成立的‘小众企业’。”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畅分享了在南通开发区创业的故事,正是南通开发区的超前布局,让企业获得合适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快速成长为具备完整从业资质的卫星智能制造工厂。
当前,南通开发区正立足长远,着力构建“能达商务区+新时代未来产业园+滨江湾”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在建强产业载体平台、加快产城融合步伐等方面不断出硬招、实招,为推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活动现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曹海锋发布新时代未来产业园和滨江湾城市设计的蓝图。60个项目现场签约。其中制造业产业项目26个,总投资178.5亿元。服务业项目10个、人才科创项目21个、基金项目3个。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这批项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将为开发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强劲动能。
“四十年的发展实践昭示我们,唯有坚持勇立潮头、开拓创新,方能与时俱进、走在前列。唯有坚持敢闯敢试、善作善成,方能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南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保德林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通开发区将主动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再出发,勇当排头创一流,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产业创新示范区”,努力实现十年“再造一个开发区”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