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南京眼

人形机器人未来如何突破?

专家齐聚南京共话发展前景

人形机器人

“四肢”灵活、“头脑”聪明的人形机器人正成为未来产业热门赛道。在12月21日举行的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人形机器人技术与发展专题活动”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发者,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人形机器人是指具有类人形态、运动、功能和智能的机器人,类人形态和运动使其在人类环境中工作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加拿大工程院、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张丹带来了题为《广义并联机器人的创新设计与人形机器人》的报告。张丹先从传统串联机器人与并联机器人的定义及区别讲起,阐述了各自优点和缺点;进而提出广义并联机器人(Generalized Parallel Robot)的概念、改进方法,即广义并联机器人的创新;最后阐述了广义并联机器人在腿部、手臂、抓手上的应用,以及如何提升机器人灵活性和稳定性。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理事,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熊蓉认为,“人形机器人能够适应人类为自身设计建造的环境,并使用人类为自己设计制造的工具,能够灵活地完成各种泛化需求,也容易被人接受实现人机自然交互。”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人形机器人的性能与功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业、医疗、家庭服务等多个行业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0到1的阶段,虽然近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展非常迅速,但供应链体系还不够健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和供应链机制尚需改善。人形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适合在多领域应用,但前提是必须结合智能化技术。”熊蓉说。

在南京,也有不少企业正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与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同期举办的市场化展览上,多款人形机器人引发关注。其中,南京埃斯顿酷卓展示了企业研制的首款人形机器人。它的全身加上两个灵活手共有44个自由度,让其在工业领域实现对危险场景替代人工成为可能,未来功能应用将拓展到更高领域。

“人形机器人在社会服务、工业服务等实体经济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人形机器人与AI技术的融合仍难以实现高可靠、高智能和高性能作业,难以实现实用化应用,亟待技术突破。”活动现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创始人骆敏舟表示。

目前,集萃智造正瞄准电液伺服人形机器人进行关键技术研究。骆敏舟透露,目前,集萃智造已研发出国内超小型高爆发电液伺服系统,可完全满足电液伺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需求。

此外,集萃智造还在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人脸机器人、超逼真人手等领域展开研发突破。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埃斯顿、蔚蓝科技、集萃智造等南京企业均有所布局,南京也正在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布局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赛道。不久前,致力于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首个直投项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