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真是“富贵迷人眼”!江苏出品的年末压轴好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正在热播,精美复刻的《清明上河图》实景,把观众带入北宋东京的繁华幻梦。
剧中呈现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版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而在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名画中也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它的作者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
从北宋到明朝,《清明上河图》竟然有了“同胞兄弟”?这相隔近400年的两幅画到底有怎样的渊源呢?《清明上河图》的“密码”原来藏在江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张文颖
部分图片由《清明上河图密码》剧方提供
《清明上河图》
和它的“二创”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被视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这幅画可不是现在才有名,而是一诞生就成为皇家收藏,此后也是在世家豪门、文人墨客中流转,能亲眼见到它真容的人并不多。反倒是各种摹本、仿本等“二创”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代画家仇英所绘《清明上河图》。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名人词典》记载,仇英是太仓(今属江苏)人,后来迁到了吴县(今江苏苏州),他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仇英参照张择端的构图形式,将他生活的明代苏州城“搬”进图中,画出有着自己所处时代风貌的《清明上河图》。
和张择端版本相似,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一条贯城而过、船只密集的河,这条河就是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图中最繁华热闹的地段,据学者考证应该在苏州阊门。
顺着河道,从城门外进入市集,横跨两岸的虹桥上行人摩肩接踵,桥下船只首尾相接,运河两岸一片繁忙景象。画中2000多个人物,动作各异形态传神,街上作坊、酒楼、茶馆、当铺招牌林立,热闹非凡……仇英将明代苏州城和江南风物定格在了画中。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为何会有这么多生活细节?《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名人词典》中的一段话可能藏着答案。相较于“明四家”里的其他几位,仇英生于工匠之家,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徙而业画。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过往,他笔下才那么有“烟火气”。
“摸鱼”的劳工、好吃的食客、发呆的店主
这才是真正的“江南百景图”
细细观看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能找到很多有趣的细节。
正在休息的劳工、生意不太好的店主、桥上若有所思的人……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捕鱼、盖房、卖货……这里有各行各业的人。学堂、面店、花店、诊所……各种铺子门店,仿佛带人们穿越千年,感受着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
这些散落在画中的人物、店铺、建筑,仇英采用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笔法,将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演绎了一部真正的“江南百景图”。
《清明上河图》里的
水韵江苏
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比,仇英的作品更应题,“清明”“上河”图,画面凸显了两大要素——时节和河水。
从画中,欣赏者能明显感受到“春暖花开”,卷首上部描绘开阔的湖面,画家以纤细柔软的笔触勾画出翻涌的春潮。不远处,两只帆船正缓缓驶来。画面下部为丘陵与近岸。从地貌上看,这里描绘的很像是苏州城南的太湖沿岸。
林间薄雾,牧童于牛背横笛,将观众的视线引向画卷深处。一幅清明时节的江南春景,徐徐展开。
进入苏州城,繁忙的水道景象映入眼帘。
在《清明上河图密码》中,桥上突然显现的“吉兆”与桥下遍横尸首的船只,成为剧中第一个谜团,也是全剧的重要情节。在仇英笔下,也有同款虹桥和往来船只,这里也发生过什么神秘事件吗?不得而知。
不过,仇英的画作更加鲜明,情绪更加积极。明代林应训在《江南漕渠志》中记载,大运河苏州段有三条重要的运河支线,即至和塘、元和塘和松江运道。
运河开通后,苏州成为海运和漕运的交汇城市,来往的货物不但可以通过运河南北输送,还可以通过娄江、吴淞江等河道入海,沿海路北上南下。运河的贯通,让苏州城迎来了一波快速发展,明清时期,阊门、胥门以及枫桥、上塘、山塘等地极为繁华,从画作中也可以感受一二。
运河水流过苏州,在两岸留下了诸多遗迹,含“桥”量很高。画中的这座虹桥,只是苏州无数座桥的缩影,古今时光也在这一座座桥上“相聚”。
不少专家认为,仇英《清明上河图》的魅力在于为“清明上河图”注入了积极乐观的灵魂。郊外的淳朴快乐,城内的花花世界,都交融在清明时节这生机勃勃的江南图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