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1165.77亿元增至2023年的1783.56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77.198亿元增至146.83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413.1亿元增至3519.11亿元;常住人口从66.8万人增长至101.27万人……
这十年,南京市栖霞区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西提东拓、塑核赋能、融江发展,栖霞区正奋力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谱写出“强富美高”新栖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图片来源:“栖霞视点”微信公众号
经济强
成果“上新”,助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近日,位于新港高新园的南京微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桥检测”)宣布完成A轮融资。“我们明年产能要增加3—4倍。”微桥检测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雷鸣介绍,他们掌握了全球先进的微纳米级微连接测试技术,可解决精细化线路(最低500纳米)的工艺瓶颈,填补了国内高精度电测的技术空白,今年的业务比去年增长了5倍以上,进入市场爆发式增长阶段。微桥检测历经产线搭建与试生产的初步阶段,2020年初成功将首款产品送样至客户端并通过验证。随后,经过近4年的市场正面反馈以及与上下游产业的深度磨合,微桥检测的产品已赢得市场广泛认可。
企业的快速发展,与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密切相关。作为经济大区、科教大区、人口大区,兼有行政区、经开区、大学城三大板块的栖霞区,一直以来都是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借助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栖霞深入实施“产业强区”战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4年的1165.77亿元增至2023年的1783.56亿元。
科研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必修课”。18所高校、20万师生、45名两院院士、1800多名高层次人才、19个双一流学科,是栖霞最“硬核”的底气。
今年9月,教育部与江苏启动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该中心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仙林大学城是南京明确的4个转化主阵地之一,结合区域科教资源和主导产业情况,栖霞三区着手打造南京仙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11月27日举办的首届南京仙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上,南京仙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幕,一批优质高校成果转化项目现场签约,近百个“摸底上架”入库成果转化项目参加路演评审和项目对接。优质科研成果不断“上新”,助力栖霞打造产业强区,助力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百姓富
活力十足,成功入选全国“幸福百强区”
城市发展,道路先行。
仙新路过江通道主线将于年底完工、地铁6号线栖霞区段车站主体完工、312国道宁镇界至七乡河段建设工程先行施工段600米已完成主线高架桥建设……
一条条交通要道如“动脉血管”,区域间的“快联畅达”串联起栖霞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图景。
2023年,栖霞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441.3元,同比增长4.4%。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023年栖霞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达到45705元,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栖霞区也成功入选了全国“幸福百强区”。
“过去,大家购物都去新街口,现在家门口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越来越多,人气也越来越旺,年轻人越来越多。”提到区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朱先生深有感触。
既要有生活的烟火气,又要有年轻态、时尚味,年轻人对于城市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作为南京高校毕业生的重要集聚地,栖霞区拥有18所高等教育院校、20万师生,让这些人才流量变“留量”,是栖霞首要工作之一。
一直以来,栖霞区始终致力于优化人才环境,通过集成政策引才、创设平台聚才、优化服务留才等多措并举,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栖霞区安居乐业、追求卓越梦想。面向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栖霞区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为青年人才创业提供“零成本”工位,全年筹集不少于1万个就业岗位和2000个见习培训岗位。
栖霞的魅力和活力不仅体现在城市里,也撒向更广袤的绿水青山。2016年,严女士辞去了城市的工作,回到西岗街道桦墅村开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餐厅。随着桦墅村的转型蝶变,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山村,成为斩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森林乡村”“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特色田园村”等荣誉的先行村,严女士的农家乐人气也越来越旺,慕名而来的游客带来了收入的增长,“一开始一年七八万元,现在能有十几万元”。
环境美
向“绿”而行,城市客厅、网红公园越来越多
11月17日上午7时30分,2024南京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南京站)在南京奥体中心鸣枪开跑。来自五湖四海的3万名跑友齐聚金陵“最美赛道”,上演一场激情与耐力的较量。燕子矶滨江公园已经连续第二年作为“南马”终点,美不胜收的江岸风光让跑友们大赞“最美赛道”“最有诚意赛道”。而坐拥广阔大气的长江风貌的燕子矶滨江公园,也是市民日常休憩、游客打卡的“城市客厅”。
“一年四季风景不同,我们经常会一家三口去那边玩。”家住附近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他们经常在江边散步,风景很好,而且视野开阔。“公园里还有沙池、滑梯,小孩也喜欢在那里玩。”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栖霞区的休闲网红打卡点越来越多。夜光跑道、小桥流水……一年四季,处处精致动人。近日,2024长三角城市生态园林协作联席会议研讨会正式发布了首批长三角城市“公园+”名录,仙林羊山公园成功入选。
国考2个断面水质均值达Ⅱ类;省考5个断面水质均值均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这些数据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也佐证着人们对“蓝天碧水净土”的主观感受,背后是栖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和底气。
社会文明程度高
文脉悠长,每年开展各类阅读活动近800场
12月3日,一张“外卖小哥停下脚步听南大教授讲《红楼梦》”的照片在网络爆火。12月5日,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南大文学院教授苗怀明来到“饿了么”马群站点,将一套由中华书局刊印的《红楼梦》、他自己主编的《南京大学的红学课》以及一本《红楼梦》主题日历,赠给在栖霞区全民阅读活动(马群站)的露天讲座现场听自己演讲的外卖骑手梁慎瑞。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赋予栖霞书香气质。区内144个政府纯公益性阅读设施,充分满足了栖霞热爱阅读人群的需要。“栖霞区长江文化系列阅读活动”“栖霞区小小朗读者评选活动”“栖阅大家讲堂”……栖霞区每年都要开展各类阅读活动近800场。
在栖霞,不仅有阅读大餐,还有“有言在仙·仙林大讲堂”这样的大家通识课项目。利用区内丰富的高校资源,栖霞区文联邀请诸多行业大咖及专家学者,带来精彩讲座。
为了让文艺的“种子”竞相发芽,栖霞区委宣传部、区文联主动“出击”,成立区域化文艺联盟,与驻区高校的19个文学艺术学院(含美育中心)“牵手”,建立了常态工作联系,不断推进双方在信息发布、课题选择、精品联创、人才共育等方面的协作,实现双方优势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社会文明在这里充分彰显。栖霞区文明办充分利用仙林大学城、南京经开区高校企业以及驻区文明单位等“源头活水”,打造一体两翼的文明实践“工作圈”和文明伙伴“朋友圈”,进一步丰富文明实践资源供给,壮大文明实践社会力量。目前已经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8所大专院校,江苏有线栖霞分公司、中国银行、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加入,共同为全区文明实践工作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