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红霞
《庞余亮散文》收录了他不同时期的经典散文85篇。这些散文涵盖了亲情和成长等主题。这些题材虽比比皆是,但他用至真的坦白,至纯的情感,把这些并不新鲜的故事盘出包浆,然后带领我们沉潜于时光深处,与他一起重温裹在包浆里的快乐和忧伤,自信和沮丧,幸福和疼痛……
这部散文集里,无论是对至爱亲情的描写和思考,还是对童年记忆的深情追溯,抑或是对成长过程中迷茫与顿悟的写实与记录,庞余亮都展现出一种赤裸裸的真诚。他没有任何隔阂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给读者。这种“至真的坦白”不仅令人动容,也与读者内心之间架设起一条情感的通道,让读者与作品产生深切的共鸣。如《半个父亲在疼》中,作者不掩饰不避讳发生在自家的丑事,用细致的描述袒露真实的生活,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这种真实,彻骨入心,真的是“一篙撑到了底儿”。他写大哥骂父亲“老畜生”,写父亲和狐狸精的故事,写母亲骂父亲还在想着那个狐狸精,写大哥暗示我对父亲“放开”点等,作者诚实记录下记忆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这种坦诚,这种真实,未有半点矫揉造作,呈现给读者一个“既疼痛又温暖”的父亲。这在连篇累牍“如山父爱”的写作背景下,如清新野风,为我们书写亲情散文探寻了一条路径,同时,也激发读者思考,我们该如何做一个完整的父亲?
庞余亮有十五年的乡村学校生活经历。这些日子里,他在无尽的寂寞中,边刻蜡纸边用盒子吊在罩子灯上煮鸡蛋;在坑坑洼洼的球场上教学生们踢足球,足球不是踢到树上就是水里;没人时,他也学着学生们的样子从草垛上往下滑;穿一身西装却蹬着一双雨靴的瘦校长的滑稽样子。作者坦诚相见,以一颗孩童般的心去回味那段难忘岁月,其中,有苦涩,有幸福,有欢笑,有泪水。他的文字像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注重心灵的连接与全然的看见,这种坦诚、不加矫饰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饱溢自然之美。
除了坦诚,庞余亮散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情感的“至纯”。非情,无以成文。当落笔成文时,一定是我们欢喜了,激动了,还可能是悲痛了。庞余亮把这种至纯的情感倾注在对生命、自然和人的书写中。即便是短章,依然浓情外溢。面对坏脾气的父亲,我依然选择用“一船的甘蔗来原谅他”。特别是他关于母亲的书写,用情动情,情感至纯。他写母亲冬天用蛤蛎油、夏季用栀子花和穿英,那种独属于母亲的香气,他写柳编线箩、铝钥匙和石臼,他写系在一元钱上的穰草扣,在一次次书写中,他把人间深情融入每一件与母亲有关的物品中。坚韧与无私,善良与隐忍是母亲们的共同属性,用字极简,又用情至深。
对陪伴自己成长的自然万物、校园人事,他又何尝不是动了十分的心,用了十分的情。暮霭中的炊烟,被扼杀在襁褓中的哑巴棉桃,监场时属于我的微蓝时光,春天第一页的新教科书,刚洒过水的操场,黑脸后勤主任以及戴蓝袖筒的热心师傅等,即便是短章,依然溢出浓情。他并未刻意美化或渲染,而是通过简单却精准的语言还原了真实生活。这种真情流露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记忆中的温度。
庞余亮的文字非宏大叙事,而是贴近生活的点滴,这些生活中的花絮,无不是注入了作者深深的情。那个考我生字的高年级学生,被爷爷当众叫做“毛头”的男生,那位种了一万朵晚饭花的生病老教师……这些点滴,构成素常生活,读来,会被他笔下的情感深深触动,仿若看到自己的影子。这种照见自我的写作方式,让他的散文成为一面映照人性和情感的镜子。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文学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深植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本文集中自由灵动、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像小幅画作,精致而深远,精美而感人。如《挤暖和》中说:“‘挤暖和’,多好的词啊,牙膏的清香一样,用力一挤,‘暖和’就挤出来了。”在《晚饭花的奇迹》中说:“在临近黄昏的五分钟里,一万朵晚饭花将昂首怒放,一万种歌声在怀念那位老教师,三百支乡村箭矢准备向天空齐发!”通感的运用,如眼睛,像星星,闪烁异彩,篇篇有别。
本书还穿插了作者不同阶段的个人照片和手稿图片,使读者从另一个层面感知作者的外在形象和为文特点,增强真实感和亲切感,提升书籍的吸引力,可作为认识作者的一种补充方式。
这本书以“至真的坦白”打动人心,以“至纯的情感”引发思考,同时用深刻细腻的叙事风格和自由灵动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散文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