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南京人怎么过桥的?东汉“四人过桥”画像砖还原了老祖宗们的过桥场景。1700多年前的买地证长什么样?不起眼的青砖记录了江宁人缪承的“买地”交易。
12月30日,“江南诗意地 汉韵六朝辉——溧水博物馆两汉及六朝遗珍展”在溧水区博物馆开幕。来自南京市博物总馆、常州溧阳市博物馆、南京江宁区博物馆、南京市六合区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的121件(套)文物,集中亮相。从“江南第一碑”校官之碑到东吴时期的砖地券,这些文物再现了从西汉到六朝南京溧水地区的衣食住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文 刘畅/摄
鸠杖为证,2200多年前这样尊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自古就印在中国人的DNA里。
展厅中,一件西汉时期的铜鸟口鸠杖首再现了中国的尊老礼制。溧水区博物馆馆长甘莉莉介绍,这是2200多年前,西汉给70岁以上老人颁发的。她说:“原件应该是一件手杖,杖首是青铜浇铸的鸠雀,拐杖可能是木质的,年代久远已经腐蚀没有了。在西汉时期,凭借这个手杖就能免交赋税,享受一些优待。”
老者扶杖,早在西周已作为尊老礼制推行。官员70岁退休,如有特殊情况不能辞官的,赐给可以倚靠着休息的坐具和手杖。扶杖者有年龄限制和使用场合限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到了汉代,养老尊老思想又进一步发展。汉代把重孝养老视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将尊老看作立国之本,敬老尊老成为时代潮流。
“四人过桥”,画像砖再现老祖宗过桥场景
从西汉到六朝,溧水地区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住着干栏式房屋,大口喝酒,化妆打扮用铜镜,衣服熨烫就用铜熨斗……
展厅中,釉陶猪舍、船型陶灶、铜熨斗、铜镜等,都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其中,东汉时期的“四人过桥”画像砖,更是让人仿佛置身于2000年前的烟火人间。画面中,一座古朴的石拱桥横跨水面,桥下中央一人正专注罩鱼,两旁游鱼嬉戏。桥的左侧,有4个过桥人,第一个佩剑扛戟,第二个手里牵着羊,第三个肩上扛着重担,最后一个则是轻装上阵。
甘莉莉介绍,“四人过桥”画像砖是该馆的二级文物,过桥的场景谐音正好是“吉祥有‘鱼’”。桥的对岸,似乎有热闹非常的市集。“这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71个字,这场交易青砖留痕
“建衡元年……相府吏缪承……买地三顷五十亩直钱三百五十万乡吏朱恂证……”这是1700多年前,一位名叫缪承的人买地留下的证据,被刻在砖上。
这次展览,南京江宁区的“建衡元年砖地券”再现了1700多年前的一次买地交易。江宁区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李田娣介绍,建衡元年砖地券出土于江宁滨江开发区铜井牧龙孙元村,记录了土地买卖双方的姓名、地价、证人等重要信息。她说:“这块青灰色的砖看起来不起眼,但它是国家一级文物。砖上一共有71个字。”大意是,公元269年,一个名叫缪承的相府吏辞世后葬在丹阳建口乡梅府里。这块地并不是他本人的,而是他以350万钱从地主手中买得。买了多大的地?三顷五十亩。这场买卖,证人是乡吏朱恂。
李田娣介绍,这是江宁地区出土的最早的砖地券,为研究东吴时期的土地买卖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它不仅是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文化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