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化

牡丹匠和花鸟使 大唐“国色”争芳华

《国色芳华》中的何惟芳和蒋长扬 官方剧照

《国色芳华》剧照

最近,《国色芳华》引发热议。观众上一秒还沉浸在大唐繁华,下一秒就被抄袭风波搅得云里雾里。这部剧的关注度持续飙升。杨紫在剧中饰演牡丹花匠,牡丹花在唐朝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呢?李现饰演的“花鸟使”是干什么的?跟着文脉君,寻觅“大唐芳华”。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张然

唐代的“奢侈品”

剧中,杨紫饰演的何惟芳是位培育牡丹的高手。唐朝人对牡丹到底有多喜爱?

那时,牡丹因为受到皇室的喜爱,被引入宫廷,唐高宗就曾多次召集群臣共赏双头牡丹。帝王的喜爱让牡丹很快风靡长安。

武则天也极爱牡丹,因为牡丹对于她来说,更是一抹乡愁。

唐代舒元舆在《牡丹赋》中写道:“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

武则天的老家“西河”——并州文水县(今山西文水县)盛产牡丹。武则天下令将西河精舍的牡丹佳品移植宫内,这在长安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广种植热潮,牡丹也迅速由宫苑种植到了高级寺观、达官贵人宅第,最后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朝的东都洛阳也曾遍植牡丹,城内园圃林立,几乎家家都种植牡丹,赏花之风盛极一时。洛阳也被称作牡丹城。

文人墨客对牡丹不吝赞美之词,刘禹锡写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描述的正是人们品赏牡丹的盛况。

“牡丹”成为当时贵族圈的“奢侈品”。可以想见,何惟芳这样的商贾之女,带着“奢侈品”牡丹出嫁,确实有排面。

江苏文人也爱牡丹

牡丹的美也俘获了世世代代的文人雅客。

除了前面提到的刘禹锡,白居易也写下“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徐凝赞道“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吃货”苏东坡还发明了“吃花法”——牛酥煎落蕊。别人赏花赞一句真美,苏东坡赏花叹一句“真香”。

他在《雨中明庆赏牡丹》一诗中写道:“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可见,用酥油煎着吃是苏东坡对牡丹最深沉的爱。

江苏文人对牡丹也十分喜爱。《江苏文库·文献编》之《徐公文集》中,记载了北宋文学家徐铉的一首《严相公宅牡丹》,其中写道“但是豪家重牡丹,争如丞相阁前看”,再次肯定了牡丹的“江湖地位”。

《江苏文库·文献编》之《范忠宣公集》中,留下了宋代文人范纯仁对牡丹的赞美,“洛城花美四方归,独有姚黄得见稀”。可见洛阳城缤纷的花朵中,他独爱姚黄牡丹这一珍稀品种。

“明四家”之一的沈周也用一首《吴元玉邀赏牡丹分韵》,道尽牡丹之雅。

百朵香云怕急飞,未曾来赏判迟归。

临轩要约从先定,折简频烦恐后违。

药玉酒船群客送,黄金筵直主人挥。

添灯不道成深夜,起看红妆觉露微。

从赏花之约开始,到夜色深沉、晨露微现,沈周的诗犹如一幅工笔画,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牡丹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花鸟使

可不是采购花鸟的

《国色芳华》中另一个核心人物蒋长扬(李现饰演),身兼光禄寺少卿和花鸟使两职。“花鸟使”这个官职,看上去似乎也与花卉有关,实则是皇帝的心腹。

唐玄宗时期,“花鸟使”其实就是为皇帝在民间搜寻美女的,不论女子出身、婚配状况,只要漂亮,就可能被强行选入后宫。

这些女子,除了姿色出众和有特殊机遇被选为妃嫔的以外,大多数就以普通宫女身份度过一生。

而“蒋长扬们”还面临严格的“绩效考核”,有学者统计,唐玄宗时期后宫人数膨胀至4万多人!

在唐代诗人元稹笔下,花鸟使的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醉酣直入卿士家,闺闱不得偷回避。良人顾妾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十中有一得更衣,永配深宫作宫婢。”(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上阳白发人》节选)可以想象,深宫之中,又有多少朵“牡丹”争得芳华。

不过在剧中,对蒋长扬的工作内容做了很大改编,虽顶着花鸟使的官衔,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作为。他看似整日流连于花丛、周旋于权贵之间,实则心怀报国之志,搜集朝堂内外的情报,探寻那些危及社稷、鱼肉百姓的黑幕。

一个花鸟使,一个牡丹匠,在这片繁花之中,书写自己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