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大江苏

跟着手艺人做红薯粉丝,煮出红火年味

揉粉

漏粉 捞粉

滤粉晾晒

排列好放冷库

开栏语

又是一年新春到,又是一次新的出发。即日起,现代快报推出“新春走基层|记录每一度温暖”专栏,记者将深入基层一线,用笔和镜头记录精彩瞬间,讲述百姓身边的故事,致敬了不起的奋斗者。

洗薯、粉碎、过滤、打芡、漏粉、捞粉、冷却、晾晒,近十道工序后,老手艺人们开始制作粉丝,3个月手工做了5万斤粉丝……在淮安市涟水县洪荡村,至今仍保留着手工制作红薯粉丝的传统。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跟着老手艺人学做粉丝,等到热气腾腾出锅,这年味也就来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海峰 李子璇 文/摄

古法制粉30多年,近10道工序煮出浓浓年味

酸菜羊肉粉丝、杂烩粉丝汤、烫粉丝……冬天的各色配菜里,粉丝可不能少,等到菜烧好,味道浸透,从锅里挑起一筷子粉丝,呲溜呲溜下肚,别提有多满足了。

在洪荡村,负责打芡、揉粉、漏粉的是安师傅,他做手工粉丝30多年了,打小就看着父亲做粉丝。制作红薯粉丝,必须在寒冷结冰的腊月才可以,通常需要一大家子人上手,从中午忙到晚上。“100斤红薯出15斤粉丝,我们一天能做400多斤粉丝。现在大多是机器做的,手工粉丝越来越少了,因为费事,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安师傅表示,手工粉丝口感更劲道,能唤起小时候的记忆,他就好这一口。

午后的阳光洒在师傅们的脸上,满屋子氤氲的雾气犹如仙境,一大群人热火朝天又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农村都是用很大的铁锅和土灶,先烧一锅滚滚的开水,师傅先将已经制作完成的红薯粉放到机器中兑水,然后人工揉粉、醒粉,做成一个约50斤重的大面团,这通常需要4名师傅揉上20多分钟。

记者跟着师傅们一起揉粉,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入滚烫的开水,揉一阵后,再把面团翻转过来,很是费劲。随后,将揉好的小面团放进满是小洞的漏斗里敲打施压,出来后就成了一根根的生粉丝。生粉丝滑进滚开的大锅,煮熟后就成了型。

一人在锅内搅拌捞粉,这里要求“快准狠”,快了或是慢了都会影响粉丝的成型。另一人则将捞出的粉丝过凉水冷却,这时已经能看到粉丝的雏形。接着,将粉丝放到竹竿上捋,然后晾到院子的架子上,最后搬进冷库冰冻一夜,便冻成硬邦邦的一整块粉丝帘。第二天太阳一晒,稍微解冻后用水揉搓抖动,粉丝间的冰碴有效避免了粉丝间的粘连。再晾晒几天,就可以分成一捆捆收藏了。

做粉丝期间,村里的王阿姨拖了一袋红薯粉来加工。王阿姨说,过年了都会做点手工粉丝,但孩子出去打工了,自己和老伴做不了这活,索性来请安师傅帮忙。

新农人学习老手艺,开直播卖村货火了

忙活的身影中,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一个年轻姑娘跑前跑后。“这个活看着简单,实则做起来非常不容易,捞粉我练了一个多月才能上手,手上和膀子上都裂口。”她叫沈珩,是名新农人,去年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回村里加入手工制作粉丝的队伍。

“回村,是我体验过城市生活后遵从内心的选择,我舍不得这些技艺,也想把村子变好,让师傅们不白忙。”沈珩回村也是机缘巧合。有一回她和村书记聊天,得知村里留守老人很多,做粉丝的人越来越少,也没什么销路。觉得技艺失传很可惜的她,思考一段时间后辞职回到村里,先是学习制作粉丝的技术,然后想方设法帮村民卖出去。

为了带动村民收入,沈珩尝试直播卖粉丝,她把手机架在土灶台前,让网友看粉丝的制作过程。“没想到一下就爆了,网友对这个很感兴趣,做好的粉丝一售而空。”沈珩告诉记者,因为是手工制作,粉丝的产量不会太高,一天也就400多斤。随着需求量大了,沈珩就召集了更多会做粉丝的村民加入。“在家也没事干,没想到这个年纪还能多一份收入。”村民们乐呵呵地说。

除此之外,沈珩和洪荡村村书记滕峰一起上门收村民做好的山芋干、豆角干、黄花菜,还有土鸡蛋……滕峰下班后,晚上直播带货,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滕峰表示,年轻人的加入为乡村带来新思维、新理念、新业态,不仅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老手艺也得到传承,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洪荡村的手工村货走得更远。

天气变冷,锅里的粉丝咕噜咕噜冒着热气,将村民们的生活也煮得热气腾腾。

记者手记

做粉丝的地方在涟水县洪荡村,村民住在道路两边,村子空旷,风很大,做粉丝的屋内热气腾腾,挤满了人。一个没什么营生的小村落,如今注入新活力,年轻人返乡学习老手艺,村书记晚上卖力直播增加村民收入,村民忙得有奔头,老师傅们脱下外套,做粉丝时都是乐呵呵的。新年即将到来,满村都让人感受到新希望。

手工制作粉丝是传统技艺,也是新年的信号。一袋粉丝不贵,但制作红薯粉丝的过程很辛苦,100斤红薯只能做出20斤的红薯粉,再做出15斤的粉丝。抬粉丝晾晒,是技术活,也是苦力活,每个师傅都坚持了几十年。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放下这门手艺的人也很多。记者跟着师傅们参与制粉丝,唯一能上手的工序,就是把竿子上的粉丝抬进冷库,其他工序都是技术活,没几个月的练习很难熟练操作。

师傅们坚守老手艺,年轻人帮村民挂车直播,村书记下班后每晚带货直播……总有人在为村里默默做事。他们笑着说:“可能是情怀吧。”正是这份情怀,让技艺得以传承,让粉丝上了直播,也让村民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