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大江苏

跟着“第一书记”推广光伏发电

用新能源“点亮”新农村

“东西装起来没有问题吧?”1月11日上午8点左右,扬州仪征供电公司员工周维忠还没出家门,就给沿江村友庄组的村民陈家金打去电话,询问太阳能光伏板安装事宜。从这通电话开始,周维忠一天的工作就像车轮一样“转”了起来。推广光伏项目、收电费、代村民缴电费、检修设备等,嘴上念叨着“一刻不得闲”,手上也真没停过。

1月11日,现代快报记者跟随周维忠“跑”了一天,体验这个朴实汉子心系群众的点点滴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韩秋 顾潇 庄剑翔

为推广光伏发电,他磨了几个月嘴皮

“呐,又增加了一户。”11日上午8点多的这通电话打完,周维忠难掩心中的喜悦,不禁讲起这几个月“磨嘴皮”的经历。

刚接电话的陈家金已经80多岁,儿子在外地工作,为了给他家装上太阳能光伏板,周维忠没少上门劝说。前几天,陈家金的儿子从外地回来,周维忠特地和一直不松口的他谈了一次心。

“你看,我们家都装了,没有问题的。”听到这话,老人的儿子总算同意。这几天,施工人员赶到陈家金家,很快黝黑的光伏板被铺在房顶上,老人也拿到了一笔可观的开发费用。

“走,我带你们去看看。”边说话,周维忠边带着记者来到村头。放眼望去,不少村民家都装上了光伏板。2024年以来,沿江村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安装光伏板正是这项工作的其中一环。而这些,都是周维忠挨家挨户推广、跟进的。

不到9点,记者跟着周维忠来到沿江村老村长刘宏喜家。刘宏喜是村里第一批安装光伏板的,屋顶、车棚等有安装条件的地方共铺设了70多块。周维忠此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询问刘宏喜情况的。

果然,在双方聊天时,三四名村民被吸引了过来。周维忠趁机向大家“安利”:“你们看,老村长家带头装,我家也装了,没有任何问题,还能拿钱!”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些都被周维忠敏锐地捕捉到,“过两天我再来说说,说不定就成了。”

小小光伏板,为沿江村带来大变化

“还有几件事情要做呢!”从刘宏喜家出来,周维忠再次骑上电动自行车,准备去其他村民家走一走。穿过田间小路,记者跟随他来到另一户陈姓村民家。陈大爷家此前安装了光伏板,但因年事已高,对新兴事物总有些不放心。

走进陈大爷家,周维忠熟练地从随身工具包中掏出测电笔,对电箱中的线路一一进行测试。“没事,东西安全得很,你反正有我电话,有问题打电话找我就行了。”消除了陈大爷的疑虑后,他又开始奔波起来。而这时,才不到10点。

一边赶路,周维忠一边讲述为村民安装光伏板的目的。原来,沿江村不能发展非农产业,村集体收入较低且渠道单一,安装光伏板能让村民拿到开发费用、租金,是个好事情。

2024年第四季度初统计的数据显示,那时已经有74户村民家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合计装机容量1.96兆瓦,已累计为村民带来66.6万元收益。在周维忠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安装光伏板的家庭已经突破百户。

事情再多,他也没忘记需要帮助的人

重点工作要推进,基础工作不能停。一路上,周维忠拐拐停停,一家家敲门收电费。临近中午,他车头一拐,来到银行。

这几天,又有四户村民交给周维忠约3000元,请他帮忙代缴水电等费用。每存一户,他都要签上“周维忠代”几个字。这并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他却坚持做了十多年。出于信任,百余户村民都把存折放在他这里,于是他隔三差五就要来银行帮大家缴费。

匆忙吃完午饭,周维忠又来到沿江村村部。其实,他不仅仅是一名电力员工,还是驻沿江村“第一书记”。“马上过春节了,该给村子里的五保户们准备点东西。”米、面、油、牛奶……买多少,送多少户,周维忠详细梳理记录在案。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几天后就要开始一家一户“跑一跑、坐一坐”了,“第一家先去看看汤广海,正好看看他家能不能装光伏板。”

一天奔波下来,太阳已落山,不过周维忠的电话还是不停。“收电费、查电箱,还有事情要做,一刻不得闲!”吃完晚饭,周维忠又跨上已经充了第二次电的电动车,消失在夜色中。此时,距离他开始一天的工作,已经过去了近12个小时。

记者手记

沿江村是一个普通的江边小村,由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和种养殖业基础,一直以来都是经济薄弱村。因为采访周维忠的缘故,记者曾多次探访沿江村,也见证了这两年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周维忠的提议和促成下,300亩精品水稻种植基地、55亩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先后建成,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村组道路基本都亮起了路灯。

这次再到沿江村,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不少村民家的屋顶上都架起了太阳能光伏板。2024年,为了帮助沿江村实现从“接受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周维忠促成沿江村组建了全省首个能源专业合作社——仪征市圩众能源专业合作社。

采访中,不断有村民拉着周维忠聊家常。在村民的心目中,为老百姓服务的共产党员,就应该是周维忠这样的,办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乡亲们的每件小事都尽心尽力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