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江苏省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出炉背后:

开门写报告 民声即民生

政府工作报告言简意赅、干货满满,以扎扎实实的举措,明确了“十四五”收官之年的“任务书”“施工图”。这份广泛凝聚共识、鼓舞信心斗志的报告是如何出炉的?

起草历时3个多月,“开门写报告”体现得更加充分

现代快报记者从报告起草组了解到,整个起草过程历时3个多月,经历了筹划准备阶段、撰写初稿阶段、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阶段。

2024年10月起,经省长许昆林审定批准建议方案,成立了由研究室牵头、九个相关部门参加的起草组。据悉,与往年不同的是,在报告正式起草前,起草组专门依托省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专栏,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网民们提了非常多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也为政府工作报告更好地反映民心民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结合省各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和调研掌握的情况,起草组于11月下旬完成了报告主体内容,12月中旬完成了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多次集中修改,于12月24日形成了征求意见稿;12月下旬面向全省发出了1000多份报告征求意见稿,分送省、市、县有关领导和省人大代表、省级机关各部门同步征求意见。省长先后主持召开了老同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三场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起草组认真落实了座谈会的精神,并同步吸收了各方面反馈的意见。修改完善以后,于1月上旬再次征求各设区市和省政府主要组成部门的意见。

可以说,这次报告起草工作调查研究充分、征求意见充分、各方参与充分,真正做到了汇集各方智慧,广泛凝聚共识,让“开门写报告”体现得更加具体、更加充分。

注重老百姓微观感受,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纵观报告全篇,人民情怀贯穿始终。“无论是总结成绩还是部署工作,都充分考虑了老百姓的微观感受,也注重政策举措表达的群众视角。”这是不少代表的共同感受。

报告对民生工作进行了专项部署,同时也做出了不少回应社会关切的具体安排,比如提出“推动县市区建设适老生活体验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健全生育补贴、保险、休假等制度”等等。报告中鲜活的数据和“硬核”举措,真正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融入了字里行间。

记者注意到,在总结成绩上,报告注重用干货佐证,靠数据说话,以实打实的亮点展现担当作为,以通俗浅显的表述谈机遇、讲优势,用客观具体的事实来增强信心、提振预期。在部署工作上,着力强化精准度、细化颗粒度,提出的重要举措和重点工作回应了形势任务的需要和高质量发展的急需,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真正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任务书”“施工图”。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