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陆地
前日,发小给我邮箱发了几张村里排年戏的图片。
老家在宝应东乡,村子不大,七八个生产组,依堤聚居。从记事起,一进腊月门,人们就盼望村里排戏。我常常在下课的时候偷偷溜到村部跟大姐打听村里什么时候开始排戏,一听说腊月初十排戏了,我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把这个消息告诉同学们。
很快村里从各生产队抽调一些男女村民,组建临时剧团。别看选上来的人,有的在田间干活闷声不响,有的见到陌生人说话都结结巴巴,不过一旦进入戏中的角色,他们就像换了个人。年戏排演的剧种,是乡亲们熟悉爱看的《白毛女》《红灯记》等节目。锣鼓一敲,胡琴一响,他们立刻就像被戏中角色附体一般,竟然能够表演翻跟斗、劈叉、拼刺刀这种高难度的动作,唱腔有板有眼,吐字清楚,不亚于专业演员的水准。他们在排戏时,常常吸引一些老戏迷前来“偷听偷看”。那时交通不便,村里人出门都靠船,生活条件也差,全村连台电视机都没有,过年只有看年戏。
排戏的锣鼓声也拨动了我们孩子的心弦。学校放寒假了,每天我们一吃过饭就跑到排戏的那间屋子,一个个踮着脚尖,扒着窗户,艰难地向屋子里张望。看完排练回来,我们也忍不住排起了《红灯记》。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人们翘首以盼的年戏开锣了。位于村子中间的戏台,两边门柱子挂着两盏汽油灯。台上一通闹台锣鼓敲过,帷幕徐徐拉开,歌剧《白毛女》正式开演。
多年以来,每到三十晚上,村子里便传来唱年戏的锣鼓声,整个村庄喜气洋洋。可是,随着村里人都外出打工,那些唱年戏的村民也不在村子里。后来村里因为缺人员、资金、舞台,就不再排年戏,乡村年戏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最近几年,村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企业进村,同时大搞土地流转,养鱼、养虾、养蟹、种荷藕长芡实。过去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村创业,那些唱年戏的村民也回来了。因为村里有百戏大舞台,这些回来的老演员摩拳擦掌,准备在百戏大舞台上再秀一把。
年戏,是乡村百姓渴盼的新年礼物,很欣喜,如今的年戏又唱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