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某花鸟市场人头攒动,一些被精心打造、造景别出心裁的玻璃缸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在争先恐后地参观、挑选里面的猪鼻蛇、树蛙、鬃狮蜥、寄居蟹、竹节虫……这是记者近日走访时看到的场景。
近年来,在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双重变革的浪潮下,宠物市场开启多元化发展的新篇,异宠(指猫、狗、鸟、观赏鱼等传统宠物之外的另类宠物)这股新兴潮流涌入大众视野,成为不少人追捧的“神奇动物”。
潮流背后,风险暗藏,由此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传染性疾病蔓延等问题不容小觑。
我国刑法以及生物安全法等早已针对引进、放生外来物种的各类行为制定了清晰明确的准则。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异宠”纳入其中,强调“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
据法治日报
饲养异宠成为潮流 年轻人是消费主力
北京市朝阳区的赵霖是一名90后,他曾经饲养过一只长尾鬣蜥(俗称变色龙)。起初,赵霖被长尾鬣蜥独特的外形所吸引,觉得它外观好看又透着一股“酷”劲儿,便动了养它的心思。
像赵霖这样,对异宠颇有兴趣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记者采访北京、湖南、广东等地多名爱宠人士发现,以蛇、蜥蜴、壁虎等为代表的爬宠,凭借独特的外形、相对安静省心的特质,收获了众多拥趸。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饲养异宠的人群持续上升,龟、蛇、守宫是爬宠种类中的主要类型;有数据统计,我国已有约1707万人在饲养异宠,市场规模逼近百亿元人民币,饲养异宠的人群以“95后”居多;社交平台上,分享养宠攻略和“盘玩”秘籍的博主比比皆是。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花鸟市场,刘康经营着一家爬宠店。眼下正值销售旺季,店内一片忙碌景象,刘康一边热情地招呼着络绎不绝的顾客,一边手脚麻利地为各类爬宠清理饲养缸。这些缸体形态各异、大小有别,里面的“小家伙们”更是五花八门,玉米蛇、白化球蟒蜿蜒其中,蜘蛛静伏角落,蜥蜴时不时探出脑袋……
记者在这家店看到,不到半个小时,捕鸟蛛、无菌小鼠等爬宠就已经售出了三四样。业内人士提醒,虽然现在饲养异宠流行,但要注意不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否则容易构成非法交易。比如我国加入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公约附录中的三万多种动植物均禁运、禁售。而目前市场上热门的平原巨蜥、高冠变色龙、泰加蜥蜴、绿鬣蜥、球蟒、红尾蚺等异宠,都属于非原产于我国的公约附录保护动物。
饲养不易救治困难 有人选择随意遗弃
当最初的新鲜感褪去,饲养异宠的现实难题便接踵而至。
来自广东潮州的吴醒养了一只蜥蜴,他苦笑着和记者分享,养蜥蜴的大头支出聚焦于为蜥蜴搭建舒适的生活天地——价格不菲的蜥蜴箱。蜥蜴的食物供应也非常棘手,它们需要的活体昆虫既要保证存活又不能过量囤货。此外,蜥蜴对湿度较为敏感,需要配备加湿器或除湿器,依品种精准调控湿度,同时准备大量的攀爬树枝、躲避屋,定期消毒,防止细菌滋生引发呼吸道疾病。
一位不愿具名的异宠医生介绍说,当前异宠医疗资源稀缺,难以满足需求。成为异宠医生门槛极高,需动物医学相关专业出身,考取职业兽医师证才有从业资格。“如今虽有改善,但整体资源依旧匮乏,专业人才稀缺,很多地方甚至没有专业的异宠医疗机构,患病异宠往往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或者被遗弃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该医生说。
记者采访发现,当饲养异宠的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如治疗成本过高、宠物难以驯化甚至具有攻击性等问题时,一些饲养者便选择了弃养。
而随意弃养异宠很可能违法。生物安全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的,由相关部门责令限期捕回、找回释放或丢弃的外来物种,并处罚款;将从境外引进的物种随意放生或丢弃,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涉嫌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若被遗弃的动物在遗弃期间对他人造成损害,根据民法典规定,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购买渠道杂乱无章 是否检疫全然不知
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随着异宠需求的日益增长,一条灰色的交易产业链悄然形成。
以蛇类交易为例,因电商平台对活体动物交易管控严格,“蛇圈”内的交易大多转移至社交平台进行。卖家多为个人,为规避风险,常选择发普通快递,买家在收货时需录制开箱视频,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卖家概不负责。
问题也随之而来。“‘蛇圈’代理乱象丛生,几乎没有门槛,谁都能做。”饲养了10多条不同种类的蛇的王灿说。
他告诉记者,一些卖家和代理手中并无货源,仅凭网络上搜索来的精美图片,在社交平台上大肆宣传,哄抬价格。还有一些卖家和代理缺乏基本的养蛇知识,仅凭网上的只言片语就向买家介绍,导致买家收到的宠物蛇常常与宣传不符。
吴醒发现,异宠交易中,当有人出价更高时,有些卖家和代理会通过拖延发货的方式,迫使之前的买家退货,随后他们再以更高的价格将宠物卖给新的买家。反之,买家骗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买家收货后拒不确认,向平台举报卖家发活体,以此威胁卖家退款,交易秩序混乱不堪。
异宠交易产业链中,宠物疫病防控也是一大问题。
记者从多名异宠饲养者处了解到,他们大多通过线上交易平台购买宠物,或是经熟人介绍一对一售卖,“检疫”一词对他们来说十分陌生。有受访者直言,自己在购买前根本不知道还有检疫这回事。
上述不愿具名的异宠医生指出:“异宠的购买渠道杂乱无章,既没有固定的交易市场,供货途径也模糊不清。这些动物的来源不明,是否检疫过全然不知,身上潜藏何种病毒更是无从判断。”该医生还透露,当前国内在异宠类人畜共患病领域的研究存在诸多欠缺,像它们所携带病毒有无传染性、致病性,又该如何防控,都需要深入钻研。
活体邮寄涉嫌违法 易导致生病或死亡
异宠下单后,随后的运输环节成为又一“重灾区”。
根据相关规定,所有快递都严禁邮寄活物,正规的宠物托运需要提前办理检疫证明,由专业的托运方承办,可选择空运或陆运(包括高铁、火车、专车、汽车等方式)。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商家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给快递站点工作人员小费的方式,请求他们不要将包裹过安检,并承诺邮寄活物死伤风险由寄方承担,快递点只需负责发出即可。
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导致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在上海工作的阚悦曾在网上订购了3只龙猫,她憧憬着它们能带来别样欢乐,可收到货时打开箱子,发现大片掉落的龙猫毛发。她仔细查看发现,在拥挤憋闷的运输盒里,胆小的龙猫们因受惊过度相互撕咬,弄得遍体鳞伤。
“商家承诺用专业宠物专车配送,结果接货时,等来的却是一辆堆满杂物的面包车,龙猫被塞在角落的盒子里,三天三夜没水没粮,等送到我手里,一只没了气息,一只毛发掉了大半,另外一只也虚弱得直打哆嗦。”阚悦气愤地说。
湖南高新律师事务所律师吴茜指出,从法律层面看,如果运输的异宠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无论采取何种运输方式,都将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明知他人进行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还为其提供运输、仓储、保管、快递、邮寄等便利条件的,以共同犯罪论处。若因运输行为导致珍贵动物死亡的,以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定罪处罚;若珍贵动物是走私而来,且在走私运输过程中死亡的,构成走私珍贵动物罪的加重情形。对于进口的外来异宠,买卖不仅可能破坏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资源,还可能引发生物安全问题,破坏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引起动物源性传染病的传播,必须采取严格的进出口管制措施。
源头降低交易风险 设黑名单及时更新
在异宠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规范这一市场,保障生物安全、生态平衡以及消费者权益,成为一道紧迫课题。
有业内人士建议,对于饲养者而言,在决定饲养异宠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异宠的习性、饲养难度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摒弃冲动消费的念头,做到理性饲养。毕竟,异宠虽然外表独特吸引人,但从其本质习性上来说,未必都适合作为宠物饲养。
吴茜认为,相关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交易流程,提高宠物用品质量标准,打击不良代理行为,填补检疫空白,从源头降低风险。
“网络平台作为异宠交易的重要出口,更是责无旁贷。一方面要依法履行监管和信息审核义务,提升进驻门槛,强化对交易过程的监管;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对违禁动物类目的掌握程度,通过增设‘关键词’审核等手段,强化异宠商品和交易的审查管控。”吴茜说,同时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之间应建立顺畅、高效的信息互通机制,专业部门应及时将存在安全隐患的异宠种类信息通报给网络平台,最大程度堵住管控漏洞。
她建议,可设立黑名单制度,向社会公开不允许交易的异宠种类并及时更新,增强全社会对异宠的认知,提高对违法交易的监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