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书页间藏着岁月的温暖。乙巳开年书单,从传统节日到文化遗产,从美食记忆到生命思考,每一本书都是一份独特的新年礼物,陪你沉淀旧岁,也助你在节后重新建立生活秩序感。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 姜斯佳 陈曦 白雁
“玉”见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俗语曰:黄金有价玉无价。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玉是中华文明特殊的标志物,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宫博物院拥有全世界最为完整、丰富的玉器收藏,如果你想了解国宝玉器,那么这本《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你一定不可错过。该书作者是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她精选故宫藏玉中兼具代表性和故事性的国宝级玉器,以深入浅出的精彩讲述和数百张精美的文物图片,生动呈现了故宫藏玉的丰富与珍贵,勾勒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壮阔画卷。
中国人为什么爱玉?作者认为,中华玉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和儒家对玉文化的理论总结密不可分,从《礼记》《管子》《荀子》到《说苑》《说文解字》,玉德经历了从先秦的“十一德”“九德”“七德”到汉代的“六美”“五德”的演变过程。东汉许慎最终将玉德简化为“仁、义、智、勇、洁”五德,概括了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可以说,自然界中再没有比玉更适合的矿物岩石有这么多符合儒家君子德行的特性,这大概也是儒家以玉表达“君子之德”的原因。
《玉见故宫》一书按照时间线索,挑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玉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玉文化故事。
这部故宫玉器通史串联起的是一部生动的中华文明史,以“玉器”作为切入点,展示未曾间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作者在中国玉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讲述中国玉文化的故事,是希望能够让大家了解,“玉”这一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特殊的标志物,具有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得以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
相关推荐
冯骥才《过年书》
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申遗成功后,冯骥才先生第一时间编著了《过年书》,全面阐述春节文化内涵。
李文儒《故宫院长说故宫》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用最有效的文字配以私藏图片180幅,精彩演绎故宫的前世今生,就此揭开紫禁城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关键。
一段熟悉又陌生的中餐之旅
有人说,过年真正的意义,其实在于回家吃饭。回到故乡,吃到心心念念的那一口童年味道,是很多人对自己在外辛苦一年的犒赏。
大快朵颐之余,很少有人会思考,在这些美食背后,中餐到底是什么?醉心中餐三十余年,英国人扶霞·邓洛普在各地品尝美食,与当地的食材商、厨师和美食家交流,在典籍和食肆中体味中餐的独韵,得出了她的答案。
从麻婆豆腐、东坡肉、一品锅、醉蟹,到小笼包、刀削面、慈母菜……从《礼记》《诗经》《本草纲目》《随园食单》,到晏子、屈原、苏轼、袁枚……在扶霞看来,中餐是技法,也是哲学;是治愈身心的良药,也是文明与荒蛮的分界;中餐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也是人们最不了解的烹饪传统。
如果中餐有世界观,一定是食物在灶火、天地、庖厨和餐桌间往复流转。这一次,扶霞在《君幸食》中以一如既往的幽默笔触、前所未有的精彩视角,从三十道菜出发来谈论中餐的起源、食材、技法乃至思想,仿若一场宴请、一段旅程、一次告白。
书名来自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器“君幸食狸龟纹漆盘”,上面刻了三只猫咪、一只小龟,盘底有三个字“君幸食”,意为“请你来吃饭,吃好喝好啊”。扶霞在湖南长沙研究湘菜时,爱上了马王堆出土的很多文物,“马王堆出土的非常丰富的资料对我们了解中国汉代饮食文化很有帮助。所以我一直在心里有‘君幸食’的想法,跟英国的书名也很相通,也有中国的味道。”
何雨珈的翻译,也恰到好处地还原了《君幸食》的幽默。麻婆豆腐是点豆成金,东坡肉是付“猪”一笑,刀削面则是面团“变形记”……每种食材和调料的出现也绝非毫无缘由,它们背后不仅有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平衡与调和的智慧。
相关推荐
沈书枝《月亮出来》
一本反映南方乡村生活情感与乡愁的散文集,儿时山中的野果、父母饭菜的味道、季节变换时的温情细节、城市生活的细微感受都被作者收纳进来。
邓安庆《暂别》
作家邓安庆记录了他在如今定居的苏州与故乡湖北武穴邓垸村之间,一次次归家又离家的故事,书写了他与父母之间的挂念、陪伴与一次次暂别。
重新定义幸福
在现代社会,幸福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追求。然而,传统的幸福观往往与物质的丰盈、成功的功利紧密相连。为什么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如此单一且局限?哲学家凯特·索珀在《另类享乐主义》中提出了令人深思的观点,呼吁我们重新审视快乐及群体幸福的内涵,探索何为真实快乐。
根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然而相应的心理满意度却未见明显上升。索珀认为,现代人所追求的幸福不应只是物质的堆砌,而是应以时间的自由与自我实现为出发点。索珀的《另类享乐主义》不仅先锋地探讨了消费文化的变迁,更关键的是,她提倡一种可持续的、更加平等的生活方式。在她看来,环保危机并不仅仅依赖科技进步来解决,更需要对生活模式的根本转变。她用“另类享乐主义”来指代这种转变,称之为一种对幸福的重构。这种享乐主义并非让我们牺牲快乐,而是鼓励人们重新定义快乐。
根据她的观点,现有的竞争、压力和时间的稀缺,使我们丧失了享有幸福的权利。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过于聚焦于工作与消费,忽视了内心的真实渴望,导致了个体的空虚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意义、生活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都被压制。
那么,究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另类享乐主义呢?首先,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抵制物质主义的诱惑。试图从心底去理解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随波逐流。其次,注重个人的时间管理,划出一部分时间来陪伴亲友、进行自我反思和休闲。在这段时间里,不妨尝试追求有意义的活动,如学习新技能、参与志愿服务,或是简单的户外活动。此外,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也至关重要。
相关推荐
李沁云《心的表达》
如何实现自由表达和自如、自洽的生活状态?从学徒期的被治疗体验、新手心理咨询师经历,再到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感悟,本书记录了李沁云不同阶段的思考。
薄世宁《命悬一线,我不放手》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薄世宁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充满了人文思考。
“南大版”《世说新语》
南京大学文学院名师辈出,程千帆、周勋初、董健、莫砺锋、丁帆、程章灿、余斌、徐兴无、刘俊……一个个名字,在学界叫得响亮,也印刻在一代代文学院学子的脑海里。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老师们出书承扬学问,自然算不上新鲜事,也很难成为网红书。但这本《读书人的事儿》,有点不一样。
作者王一涓,不是“名师”,胜似名师。她在南大文学院工作30年,长期从事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左手连着文学院的名师,右手连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们,她是一座稳当踏实的桥梁。从文学院走出去的学生们,几乎人人都知道王老师。
把30年的工作经历写成一本书,于是就有了这本《读书人的事儿》。看这本书才知道,在严肃正经的学问之外,南京大学文学院的“院子”里,有那么多有趣的人,酝酿出了那么多有趣味的事。事儿不大,但关乎着真诚的感悟,关乎着生命的温度,甚至关乎着大是与大非,值得院子外的人也咂摸咂摸。
作者写德高望重的程千帆先生:“先生晚年有个弟子,做事认真到琐碎的地步,但该当用力处,往往忽略了,先生着急又感叹,说:‘你让他切白菜,他非得去切萝卜,萝卜还切得很细’。”大学者用家常话谈做学问,引人笑又引人思。
作者行文并不避讳那些在“外人”看来的“不可言说”,“院子”里的生与死、伤与病、身边同事人生路上的得与失,在书中都有相应的篇章。
在《读书人的事儿》的序言里,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徐兴无教授说这本书“算得上是我们的《世说新语》和《儒林外史》”。这是站在文学院“自己人”角度读出的感觉。而在“外人”看来,这本书就是一场场生动有趣的吐槽大会,看似平实的记叙之中,有深情的回望,有顽皮的调侃,也有含泪的微笑。
相关推荐
徐兴无《书话文脉》
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最新力作,是一部以“书”为笔,勾勒“中国文脉”的文化地图。徐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灵动的笔触,带你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钱小华《我在乡村做书店》
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投身乡村十周年的首次回顾性书写,分享了乡村书店选址、开业、日常经营的故事,以及他对中国实体书店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