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读品周刊

灾难记忆与本质安全

——《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手记》的社会学反思

□张来斌

《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手记》是一部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实录,收录的近50起案例中,或许有些已沉淀为我们的集体记忆。

灾难叙事的力量,在于唤醒公众记忆,而作者孙华山先生恰是最有力的讲述者。他一次次亲赴现场主持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这些经历赋予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以冷静而坚定的笔触,还原事故现场,展现救援人员在生死关头的英勇无畏,以及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无能为力。剖析事故原因时,他不避讳技术层面的疏漏、管理环节的缺失,更深入地挖掘了社会层面的深层次问题。

作者的书写,既有冷峻的反思,又有悲悯的情怀。透过文字,我们看到家属的悲痛与绝望,关注幸存者心理创伤与重建。对人的关怀,让这本书充满了温度。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关注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如何受社会结构的影响。他还强调了社会学的实践性和反思性。作者对事件的描述和思考正是这种实践性和反思性的体现,他不仅揭示了灾难背后的社会问题,还关注了受灾者的权益和需求,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技术进步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安全保障,但也催生了诸多新的风险;管理优化虽规范了生产流程,却难以从根本上杜绝人为失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质安全”理念应运而生,它着重强调从源头消除事故隐患,通过设计、工艺、设备等多方面的持续改进,从根本上提升系统安全性,据此,本书作者大力倡导并践行“本质安全”理念。在作者看来,本质安全并非仅是理论层面的构想,更能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与管理举措得以落地实现。在反思重庆天原化工厂“4·16”氯气泄漏爆炸事故时,他指出,国内有关氯碱行业应切实加强三氯化氮的防治技术研究,努力减少甚至避免三氯化氮的富集现象;此外,应尽量采用新型致冷剂来取代液氨的传统生产工艺,以此不断提高液氯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

本质安全理念与书中提到的“瑞士奶酪模型”理论相辅相成。詹姆斯·雷森的瑞士奶酪模型,强调事故是四个关键层面的不安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片奶酪代表一道安全防线,奶酪上的孔洞象征着防线的漏洞,当这些漏洞恰好排成一条直线时,事故就会发生。这一模型强调了多层防线的重要性,即使某一层防线出现漏洞,其他层防线仍可阻止事故的发生。这与本质安全理念不谋而合,本质安全强调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而瑞士奶酪模型则提醒我们在设计和实施安全措施时,必须考虑多层防线的协同作用,确保即使在某一环节出现失误,整体系统仍能保持安全。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个体安全防范意识的缺失无疑是诸多事故背后的关键推手,这也是本书给我们的另一个深刻警示。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曾强调社会规范和集体意识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作用。在安全生产领域,这种约束力体现为企业规章制度、行业安全标准等对员工行为的规范。然而,现实中许多个体却因安全意识淡薄,轻易突破这些规范的边界,最终酿成大祸。例如,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重大火灾事故,54人葬身火海,起因仅仅是一名仓库工人未及时熄灭烟头。类似事故反映出个体在权衡生产效率与安全规范时,往往因缺乏对安全事故后果的清醒认识而选择前者,导致安全防线的瓦解。

安全文化的建构不仅依赖技术与管理,更需广泛的社会参与。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强调个体在应对共同风险时的责任,这与本质安全理念不谋而合。在现代社会,风险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是风险的潜在制造者和受害者。因此,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应将安全观念内化为自觉实践,以自我为基点,于细微处着手,让安全意识在日常行为中得以具象化呈现,进而形成一种稳固且持续的安全文化生态。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