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从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分步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2025年春季学期起,根据省教育厅统一部署,镇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喜提运动“大礼包”。校园里有什么样的变化?孩子们感受如何?现代快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曹德伟
分步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
“从这学期开始,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在课上我们可以尽情玩耍,非常开心。而且课间时长也增加了,我和小伙伴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聊天……”镇江市敏成小学五年级学生朱苑博兴奋地说。今年春季新学期起,朱苑博和同学们的课程表有了新变化:除了课间延长至15分钟,每天上、下午各开展1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外,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
按照“试点探索、分步有序实施”的推进思路,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镇江各市(区)教育局确定不少于30%的小学试点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小学全面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不少于30%的初中试点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到2026年秋季学期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各校将根据学生身心年龄特点,结合本校传统体育项目及本地特色体育项目,通过‘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实现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普及深化,让全体学生都能受益。”镇江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吴娜说。
“我们每天一节体育课,其中四节是专职体育老师教体育技能,一节班主任任教,组织体育游戏以及竞技等体育赛事。”镇江市丁卯第二中心小学校长王金芳介绍。学校将乒乓馆的乒乓桌搬到长廊,离孩子近了;还在地面增设了跳格子等互动游戏,让他们乐此不疲。“我们课间指导全体师生走到室外开展各种活动,学校根据年段特点安排了各种游戏,补充了许多器材,让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有序活动。”
大课间“跃动”更“智动”
“翻花绳”“跳皮筋”“挑小棒”……为了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记者看到多所学校利用闲置区域设置了“运动角”,通过设置各式各样的传统游戏让孩子们“动起来”。
镇江市红旗小学力促课间活动多元化、科学化、趣味化,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该校党总支书记王旌介绍,目前全校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合理调配专职兼职体育教师资源,确保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专职体育教师负责日常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专业性。
把近视防控融入日常,镇江实验学校官塘分校则打造了“爱眼小屋”。记者在现场看到,视力筛查仪器、视力训练仪器等一应俱全,墙上爱眼护眼科普宣传通俗易懂。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利用仪器进行视功能训练。学校通过开展学生视力筛查、建立视力健康档案,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学生视力情况,并进行实时跟踪监控,为降低学生近视率提供一手资料。
体育锻炼时间增加,不仅要让学生“有得玩”,还要“玩得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为学生的体育锻炼“赋能”,扬中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洲小学积极开展“AI智慧校园体育”建设,构建了“运动数据可视化系统”——学生借助AI运动时,屏幕上清晰看到自己的运动数据、实时成绩、运动犯规提示、上榜嘉奖等语音和画面互动,可视化运动过程数据,激发了学生在运动中不断突破自我,精准发现运动技巧的薄弱点,从而提升运动水平。“学生运动完,多种排行榜单激发了运动兴趣,后台进行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运动建议,家长也可以通过联通模式,了解孩子在校的运动数据,反馈家庭运动视频等,共建育人环境,共享运动乐趣。”该校副校长顾敏说。